本帖最后由 黑大汉708128 于 2013-9-1 22:06 编辑
市政府加紧对接电子科大时不我待
1、电子科大,结合射洪籍的李某才升任电子科大的校长 ,这是个突破点,遂宁方面可以考虑,
其次结合遂宁日渐成型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可研支撑等,电子科大应为首选
市里边最应该加强对接的,我排在第一位
http://www.snxw.com/zhuanti/txsnr/bxzl/201112/1944490.html
持之以恒 必能成功
——记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李言荣
■记者 姚波
12月15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总校。
金灿灿的银杏树,半个多世纪的古朴建筑,行走在这座中华名校,赏心悦目的美景沁人心脾,这里不愧是成都最美银杏景观观赏地之一。
然而,我们来到这里,并非为了观赏银杏之美,就在这银杏深处,一位年轻的教授以其孜孜不倦的耕耘,今天终于步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殿堂而闻名遐迩。他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言荣。而更令人自豪和振奋的是,这位出身于射洪农家的院士,亦是遂宁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人!
由于时间确实很紧张,我们的采访原定于下午6点钟进行,而身在电子科大郫县新校区的李言荣院士却主动将时间提前到了5点半,从新校区赶到总校。
“您好!你们好!”在电子科大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下称微固学院)会议室,李言荣主动伸出手与我们一一握手:“每次见到家乡的人,都会觉得很亲切,大家请随意坐!”地道的射洪口音,身材修长,一身儒雅,面带笑容,唯一出人意料的是,比我们想象中要年轻多了。也正是在李言荣主动的招呼声中,我们此前的距离感瞬间消失,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随即便被老乡关系代替。
虽然大家都是遂宁人,虽然会议室很宽敞,但是李言荣仍然坚持采访的两个“要素”:在实验室接受采访,面对遂宁新闻网的镜头,讲普通话。这个细节,也正浓浓地折射出这位科学家的严谨与规范。在接下来的聊天式采访中,李言荣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样:“认准理,走到底!” [NextPage]
农家院士
“因为求学饱尝艰辛,所以更珍惜学问!”
作为文革结束后第一代大学生,李言荣与同龄人有着同样曲折的成长历程,他们也赶上了同样的时代机遇。
然而,李言荣的曲折又多了一份辛酸。“因为我家里的成分原因,那个时候上学简直是一种奢望,幸好当时金华镇政府开明,为我们这些所谓的‘黑五类’后代们专门开设了一个班,不然学习难以为继,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了。”在沉思中,时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法预知命运的时代,父母的执著、老师的厚爱、学校包括政府的开明,又一次历历在目。
20世纪70年代,因为爷爷被诬下狱,家里成分不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入学年纪的李言荣懂事比其他小孩都要早得多。“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要读书非常艰难,我的父母经过多方奔走,才争取到了上初中读书的名额。”李言荣回忆说。而上小学时,老师的第一句话让他一辈子都记忆犹新:“孩子,你能读书比别人更不容易,所以你要好好好珍惜哦。”
虽然父母都没什么文化,但是父母坚持让孩子求知的观念始终不渝。在李言荣看来,这不仅是自己父母的远见,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氛围使然。“在老家,我的记忆中,坚持送孩子读书仿佛是一种普遍的意识,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特别是老家人的勤奋、上进,这种精神一直贯穿着我后来的人生的每一步。”李言荣感慨地说。
然而,就算有这种优秀的传统,但是那样的时代,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有条件读书成才。当“四人帮”终于灰飞烟灭,而像他这样家庭背景的孩子,上学的禁锢却并未全部解除。当时,摆在青年人面前的两条出头之路——参军、读书,一直成绩很优秀李言荣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读书。
而能继续进行学业,却离不开当时基层政府的开明、一批老师们的厚爱。为了让这些家庭背景不好的孩子能继续读完初中、高中,当时金华镇政府出资为这些孩子们专门设立了一个班。“这在当时,需要下多大的决心啊,不仅要政府出钱,更要冒不可知的政治风险。”在李言荣现在看来:“射洪人的敢想、敢干,在这样一件事上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同样,在李言荣心中,魏延松、文云昂、杜恩甫、王怡清……这些老师的名字成为他人生的坐标。“为了让我们这一批有一定底子的学生能学得更好,这些老师们主动提出为我们补课,因材施教,同学们都放学了,我们还被专门留下来辅导。”
李言荣感动地说:“这些老师们都是自愿的,根本没有报酬的想法,这样一种为教育发展、为学生成才的责任心,也为我以后的性格、品行品样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
1979年,李言荣如愿以偿地考入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现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迈出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这也是他以后的学术生涯、教育生涯第一个脚印。
回首往事,李言荣说,从读小学开始,到后来读初中、高中,我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曲折和辛酸,但是这些辛酸让我更珍惜后来的学习机会,以及后来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机会,就算是在后来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我能在面对诸多诱惑时,也坚持在科教这一行业做下去,这些学生时代的经历正是我最大的动力。 [NextPage]
上下求索
“能苦干,还要会巧干!”
而真正走上学术之路,其中的酸甜苦辣却远非“坚持”一词所能尽言。勤奋加智慧,成为李言荣徜徉学术之海的摆渡船。
1993年,攻读完博士的李言荣从中科院来到电子科大从事博士后工作,仅一年时间,他就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的飞跃,其后的博士后期间,他完善了Bi系超导体基本物性研究;留校后,他又与课题组所研制的应用在微波器件上的YBCO高温超导薄膜,其主要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1年,李言荣成为电子科大新成立的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院长,他抓住学科建设机会将老化的设备更新换代,产生效果后再向全院推进,这一举措更好地构筑了该学院的研究平台。
2004年,李言荣和他的“大面积单/双面YBCO高温超导薄膜的研制”课题组苦行僧般的研究终于迎来曙光,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然而,成功往往包含着无数的痛苦和失败。为了解决薄膜的双面均匀性技术难题,李言荣和他的团队不知设想了多少方案,又不断被自己一一否定,痛苦、沮丧、失望,“有时候甚至人都要快被逼疯了”!就在困惑的时候,有一天,当课题组的研究生罗安拿着一个基片走过来,李言荣和他的同事发现该基片边缘与平时有很大不同,效果出奇的好,他立即抓住这瞬间的灵感,不断思索。
最终,他们舍弃了传统的工艺方法,提出了一种自外延工艺与单轴驱动的双轴旋转相结合的新方法,从而使研究柳暗花明,成功做出了2英寸单/双面YBCO高温超导薄膜。经当时的信息产业部鉴定,该技术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可广泛地推广到其他电子信息功能薄膜的研发中。
而这仅是李言荣和他的团队二十年来投身科研的一个缩影。不知道有多少夜晚,他们将自己锁在冰冷的实验室,与机器为伴;不知多少周末,他们舍弃天伦之乐,在学术之海以苦作舟。
而回想这一段段无法忘却的历程,李言荣说:“同样的事情,大家都在做,随时都可能放弃,但成功的只能是坚持到最后的人,就像烧开水,很多人烧到99度就放弃了,其实再坚持一下,就烧开了别人没有坚持住的最后所需的一度。”
坚持并非意味着埋头蛮干。
在女儿懂事之时,李言荣写给女儿这样两条寄语:“一是没有什么事情不得了;二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在解读这两条寄语时,李言荣说,这也算是我这辈子给自己的总结吧,首先要自己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一辈子会遇到很多关口,我们自身其实是很渺小的,要勇于面对挫折;其次,任何成功绝非偶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要读懂规律,人一辈子并非一定要轰轰烈烈,我自己做了院士不一定就是成功的定义,做一个有用的、有意义的人就是成功。
这两句质朴的话并非名人哲言,也并不豪迈悲壮,而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却是李言荣数十年来坚守的心声。而事实上,这两条“家训”也正是李言荣对学生们的班训、师训。
“读本科的时候李教授就教我,现在读研,李教授有时候也会亲自指导我们,真幸运!”这个性格活泼的姑娘笑着说,“李教授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老师,逢年过节常常请学生们一起吃饭,了解大家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即使工作很忙的时候,晚上也会回到实验室来看看学生们的情况。”
刘莹莹说,李言荣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只有把当前的事情做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认可,才会获得更多机会,不能因为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用心去做。
谈及自己的学术研究,李言荣说:“我一直在从事薄膜技术领域的研究,该项技术在国际上具有特色,而这项技术以前多应用于特殊领域。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将致力于推进该项技术在应用范围和领域的推广,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经济建设更好地服务。”
而正是这样的规划,冥冥中将李言荣与自己的家乡——遂宁,这个以电子产业声名鹊起的新兴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NextPage]
回馈乡梓
“发展遂宁电子产业,我有一份责任!”
说起家乡,李言荣的兴奋和激动油然而生。“我每月都会收到遂宁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的《遂宁在线》杂志,从上面全面地了解家乡的一点一滴。很欣慰,也很激动,更自豪,无论是无中生有的电子产业,还是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遂宁取得的卓越成绩,都让我作为一个在外地的遂宁人感到无比自豪,现在说起遂宁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与对家乡不吝溢美之词相比,李言荣对遂宁发展电子产业却庄严、郑重地说:“对家乡的发展、建设,我有一份责任!”
事实上,在校企合作的战略框架下,我市早在4年前就与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数年来,双方开展了紧密合作,将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科技领域中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与遂宁的环境、政策、产业和资金优势相结合,探索着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成果转化新模式。电子科技大学以及李言荣所率领的微固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还专门派出了专家、学者与我市电子产业发展形成了常态合作机制。
李言荣说,目前电子科大与遂宁已经建立了合作框架,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在芯片技术上的研发、应用,特别是将注重产业应用和推广;同时,我们还将做好遂宁电子产业的咨询服务,不仅派出个别的专家、学者,还将派出科研团队,更深层次地开展合作,为遂宁电子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
除了在电子产业领域的合作,李言荣也表达着这样一个愿望,希望在机会在适当的时候能返乡,与家乡的青年学子们交流成长经验。
在整个采访中,无论哪一个话题,李言荣总是不忘提及家乡。父母、恩师、乡亲、政府,这些最早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也许正是他的根所在。
在采访结束之际,应我们所请,李言荣欣然题词:“祝愿家乡人民天遂人愿、幸福安康!”他也深情而衷心地祝愿说:“遂宁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