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川渝之前,成渝之后
声明:楼主是个二把刀的翻译,没有研究过经济和区域发展这样高深的课题。囿于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眼光见识的局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而且完全看走眼也不奇怪。文中的数据大都来源网络,楼主没有去深究,只能说可信度比较高,出错也正常。楼主小学时,学校有一对亲兄弟,哥两年纪只差一岁,经常争吵,一骂就是你妈X,另一个也是毫不客气的回敬你妈X。不管他们自以为骂得多尽兴,占了多大便宜,在别人看来,这对兄弟就他妈是一对傻X。楼主是四川人,屁股自然义无反顾坐在了这边,倾向性肯定也是在所难免的。这篇帖子断断续续写了一周有余,没有什么明确的主题。实际,如果不是因为常年在外地想念家乡,我也不会有心情来写这些。你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不过希望大家口上留德。先行谢过!
1950年,成渝铁路开建,1952年建成通车。这条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贯穿盆地的东西两侧,连接了省内最重要的两座城市,成都和重庆。建国当年,重庆GDP产值1.97亿,排名全国第7,而那年成都未进入前十,距离重庆的背影也很遥远。1956年宝成铁路全线贯通,这条铁路与后来1970年建成的成昆铁路一起,构成了最重要的出川通道。这条铁路对成都对川西乃至对整个四川,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直到出川交通大大改善的今天,这两条铁路线依然具有战略意义。1964年,国家开始推进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以四川为核心,包括其它8个省份。而四川的三线建设,是以攀枝花为钢铁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军工配套,以成昆、川黔、湘渝三条铁路干线为建设重点。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宝成铁路沿线的川西地区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一直到改革开发前,国家在铁路沿线的成都、绵阳、广元、德阳、攀枝花等城市布局了大量重要国防工业。而重庆凭借雄厚工业实力,川内第一工业强市的地位,自然成了三线建设在四川最重要的节点。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到1966年,涉及中央15个部的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内迁到重庆地区,内迁职工达43 488人。重庆经济结构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国企众多、实力雄厚,这也是三线建设对重庆的惠赠。1980年,四川全省(包括重庆)GDP总产值319.99亿,略微超过江苏的319.80亿,位居全国第一,这也力证了三线对四川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1978年,重庆GDP总值67.32亿,排名全国第4;同年,成都GDP总值35.94亿,排名全国第12。与建国时相比,四川建设成就巨大,成渝两城发展迅猛,双子星熠熠生辉。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安全形势有了根本好转,东部沿海省份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政策优势开始崛起。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成都和重庆的发展还是不错的。1983年,重庆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1988年,这也是重庆辉煌的元年,这一年重庆实现GDP产值261.2亿,前进一步,位列全国第3。同年,成都GDP总值146.4亿,仍排在全国第12。1991年,重庆保持了三年的全国第3位置被广州超过。而同年,成都GDP产值236.9 亿,前进到了全国第7。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重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原因很多,但我总结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重庆的产业结构问题。经过三线建设大布局的重庆,云集了众多的国有企业。而重庆的主导产业主要是装备制造、能源、冶金、化医、电子、轻纺等,也就是说,重庆是一座重工业占据绝对优势的工业城市。重庆和武汉一样,是中西部地区数一数二的老牌工业基地。90年代初,长三角和珠三角引进的外资企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这些企业大都以轻工业为主,乡镇企业作为一种新的企业形态逐渐壮大,民营企业也蓬勃兴起。深圳、苏州、无锡等新兴城市开始强势崛起,GDP产值进入全国十强之列。而国企众多的老工业基地在逐渐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里普遍遭遇了困境,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营粗放、技术落后、计划经济色彩浓厚,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在这种背景下,老工业基地开始了相对衰落,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表现最为突出。1978年,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GDP总值分列全国第5、6、7、9名,那个时候的东北是何等辉煌。而1991年,哈尔滨和大连分别退居第12、16名,长春和沈阳甚至后退到20名以后。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老牌工业基地的重庆相对衰落也就难以避免了。
我想说一下优势资源集中这个问题。什么叫做优势资源,简单说好医院、好学校、大商场、大超市、交通路线、资本、人才,等等等等,都可以叫做优势资源。优势资源可以是先天的,例如天然港、两河交汇、平原、能源;也可以是后天创造的,例如运河、铁路线交汇、政治中心。总体说来,我国的优势资源集中体现在农村向城市集中、中西部向东部集中,具体到城市来说,整体呈现出农村县城集中,区县向地级市集中,地级市向省会集中的趋势。而且,即便低一级的区域一方面的优势和高一级的区域是对等的,低一级的区域也难以产生和高一级区域一样的吸引力。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西北工业大学,即是211、又是985,坐落在古城西安,这所学校在航空、航海、航天等学科领域是完成可以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抗衡的,但这所学校的名声相对北航就逊色很多,在多数省份招生的分数也低于北航。原因并非西北工大的实力不及北航,而是西安的吸引力远远赶不上北京。所以,作为二本院校的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实际招生分数线才能在许多省份突破一本。这些学校,明明白白的就是沾了北京的光,离开北京,他们绝对不可能招生到那么好的生源。省内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乐山的西南交大迁移到成都,南充的西南石油学院迁移到成都。不仅这样,省内众多企业、院校、机构都有过、或有着这种冲动。德阳的什邡卷烟厂、绵阳的川投长钢、内江的川威钢铁、攀枝花的攀钢集团、眉山的通威集团、乐山的东方电机厂,都已成功搬迁到成都。还有一些和成都眉来眼去却最终没有搬成,但也纷纷在成都设立分支机构或研究中心,例如绵阳的长虹、宜宾的五粮液等。成都的吸血鬼名号确实当之无愧,摊上这样的省会,二级城市别说怪自己是后娘养的,就算是怪自己是狗娘养的,也不是说不过去。但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考虑一下,为什么这些学校、企业和机构挤破了头,不顾节操碎一地也要去往那个交通拥挤、空气混浊的城市呢,这也许更有意义。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外省学生,报考四川的大学你会选择哪的学校?如果你是一个中高端人才,要在四川就业,你会选择哪个城市?如果你是一个企业老总,要在四川投资设厂或者开店,你会选择哪个城市?很不幸,答案基本是统一的,那就是成都。对二级城市来说,成都就是一个巨型雪球,越滚越大,越大就越能裹挟更多的雪花。其它城市尽管也在努力发展,但离成都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其实这种事在我们身边很多,越是富人,人脉越广、资源越多、信息越灵通、越有机会贷到款,也越有机会致富,穷人则恰恰相反。
在现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也从中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大背景下,川渝两地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成渝两地还面临着在吸引中高端产业的同时,还要逐步将中低端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川渝既要与中部地区、西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的其他省份竞争,川渝之间也会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的规模是一定的,也是有限的,而愿意承接这种转移的中西部省份却是众多的,说狼多肉少并不为过。而且,从交通区位上来说,川渝并没有多大优势。考虑到川渝两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联系,尽管重庆已经直辖,仍然可以将川渝看做是一个完整的大市场,实际上外地人也正是这样看的,这个主体包括四川和重庆两个大的板块。这个市场主体人口规模过亿,GDP产值位居全国第四,并且发展迅速,潜力巨大。成都和重庆是整个西南地区同时也是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在吸引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和世界品牌落户方面在整个西部都是数一数二的。比如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方面,成渝两城现在均已超过200家,远远领先排在第3的西安。这不仅仅是因为成都和重庆在招商引资强于西安,也是得益于整个大四川市场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很难想象成都或者重庆在脱离大四川市场的支撑后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在老四川,成都是四川的省会,但这个省会并非省内的工业中心,这个中心是重庆。成都地处成都平原的核心地带,历来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只是近代以来,重庆强势崛起,成都才从老大转变成小二。考虑到成都本身的优势,在重庆一家独大的背景下,省府重点扶持发展成都是一种很正常的选择,换成其它任何一个城市成为省会,省府都会重点扶持这个城市。而且,作为四川省会的成都本身就具有政治优势,也努力将政治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所以,成都发展十分迅速,尽管与重庆仍有差距,但在许多方面已经足以和重庆并驾齐驱了。另一方面,重庆本身发展也很迅速,三线建设四川是最大的受益省份,宝成-成昆铁路沿线一带的川西是四川省内最大的受益区域,但重庆才是最大的受益城市。所以,在1988年,重庆才能从全国第7进步到全国第3。从1978年到1997年重庆直辖,重庆GDP份额占四川的比例基本维持在31%左右,四川并没有亏待重庆。不能在重庆取得成绩的时候归于自己努力,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就怨四川不公、成都吸血。但重庆有这种被剥夺感并不是不能理解,因为四川厚待了成都,差重庆一个档次的成都突然有一天竟然和重庆站在了一起。重庆是长子,起步早,体量大,自己期待很高,老爹也认同这个长子的能力,但并没打算让他继承家业。而成都是嫡子,出身好,爹疼娘爱,自身底子也还不错,所以被确定为接班人重点培养。其他二级城市都是庶子,半斤八两,爹不疼娘不爱。不过和重庆不同的是,这些二级城市知道自己出身不好,也无甚实力,所以也不奢望爹娘会对自己好一些。重庆直辖后,获得了渴望已久的政策支持,而且这种支持远比四川省所能提供的更有分量。成渝和川渝寄身在一个统一的大四川市场内,这个市场能吸引到的资源是有限的。长久以来,来自大四川外的投资和项目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非重庆、即成都”。所以,川渝之间也体现着竞争激烈的一面,而成渝之争就是这种竞争最大的寄体。重庆直辖,相当于开了外挂;四川之前虽然一直给成都开小灶,但和开挂毕竟还有差距。因此,四川省委省府自重庆直辖以来提出过诸如“成德绵经济带”、“成眉资一体化”、“次级突破”、“多点多极支撑”的概念,但实际上,只有力顶成都是唯一不变的战略,也是唯一得到充分践行的战略。在盆地内这样吊诡的背景下,主政四川的领导万万不敢放弃这个成都战略支点。他们未必意识不到四川的二级城市也需要发展,也不是没有试过去发展四川的二级城市,但在取舍之间,只能萧规曹随。我举一个例子,也许并不完全妥当,但自认为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绵阳的南山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80年代以前在绵阳是一家独大。八九十年代,绵阳教育局本着为南山培养竞争对手目标,重点扶持了绵阳中学,两所学校先后坐大,凭借自身雄厚的实力,取得了良好的高考成绩,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招徕更多优质教师,取得更好的高考成绩,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但这并没有堵死绵阳其它学校的发展的出路,三台和江油以南山绵中为模板,分别培养了江油中学、江油一中和三台中学、芦溪中学互为竞争对手,这些学校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吸引了大量绵阳以外的优质生源。上述这些学校,无论放在四川哪个地市,也都能进入升学大户的行列。当然,绵阳的成功吸引了许多外地的优质生源,直接造成周边地市生源流失严重。但是,即使排除掉外地的优质生源,仅以绵阳本地学生的高考成绩计算,无论是升学率、重本率、还是211、985的比例,绵阳依然能够秒杀掉除成都以为的所有市州。因为绵阳基础教育的成功,是策略和体系上的成功,这种成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即使绵阳的教育有一天会走上下坡路,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绵中南山好比是成都和重庆,招收了绵阳最优质的生源和周边的部分优质生源,而绵阳的其他学校,好比是四川的二级城市,招收了绵阳和外地的次级优质生源以及一般生源。绵中南山招收的优质生源好比重庆成都吸引的中高端产业,而绵阳其它学校招收的次级优质生源好比四川二级城市吸引的中低端产业。在这样一种利益分割格局下,高中低端产业分层相对合理,大家竞争力都得到增强,在对大四川外部省份的竞争中都能得益。但突然有一天,南山绵中中的一所学校突然被省教育局直管了,给这个学校额外补充了一些优质资源。以前两所学校的均势已经很难维持,但均势一旦打破,另一所学校的优质生源肯定会流失到这个直管学校。所以,只能额外从其他学校吸收生源,这也就导致了原来还算合理的高中低端产业布局失衡,二级城市发展乏力,距离这两个顶尖学校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请注意,我的意思并不是说重庆不该直辖,只是在说,重庆直辖客观上对四川和成都造成的巨大压力,解释成都一家独大的由来。重庆扼守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是重要的内河港口,长期以来重庆港货物吞吐量基本都能排进全国前十,毫无疑问的是四川内河第一港,这是重庆的地理优势。但重庆还有另外一个优势,个人认为,这也是并将继续是重庆最大的优势,这就是重庆直辖市的政治地位。重庆市的党委书记同时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而四川的省委书记仅仅是中央委员,这也是重庆相较于四川的巨大优势。也就是说,重庆的党委书记既是地方大员,又可以算是中央领导。在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政治地位在绝大多数时候是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在我国当前的城市架构中,直辖市整体好于副省级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而副省级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好于一般省会城市,一般省会城市好于高配省委常委的地级市,高配省委常委的地级市好于一般地级市,而一般地级市又好于县级市。官大一级压死人,城高一级也压死城。所以,北京可以从建国前一个连前十都进不了的城市发展成为全国的第二大城市,尽管这座城市连支撑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水资源都严重缺乏。2012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临危受命主政重庆,一方面稳定了重庆局势;另一方面又大力招商引资,当年5月,重庆与30余家央企签署合作项目72项,总投资达到了3500多亿元。据悉,签约项目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保障性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板块,包括[url=] 中石油[/url]集团、中石化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等对渝的投资合作项目,涵盖供气、供油、供电等领域,投资约1600多亿元;二是投资合作项目,包括中国兵器装备集团、[url=] 中国建筑[/url]工程总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央企投资项目,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重庆人当然可以认为重庆工业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大,才能吸引到这么多的优质项目。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张是分管工业、电信、能源、交通等重要经济领域的副总理。从3月到5月短短2个多月时间,如果重庆不是直辖市,如果张不是分管这些重要部门的副总理,重庆要签下这么多的优质大单,只能在梦里吧。所以,重庆发展比四川迅速,这是应有之义,不能证明重庆就做得比四川更好。直辖后,重庆的架构是省直管县,少了地级市一层行政机构,这对区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福音。再加上中央对重庆的政策支持,各省区对重庆的对口援助,重庆人民的辛勤劳作,重庆远郊的区县普遍比四川二级城市的县市发展的好。而四川的地级市普遍走的是强市弱县的路子,二级城市市区发展很快,即使是绵阳德阳这些发展缓慢的地级市,其主城区的扩张速度也远远快于所辖县市。所以,直辖前万州城区面积在四川还排在前列,而现在只能算中游了,因为地级市有能力也有意愿集中所辖区域的优势资源重点建设主城区。1997年,重庆主城GDP472亿元,占比35%。2013年,重庆主城GDP为5532.93亿,重庆主城占重庆全市比重增加到43.7%。1997年,成都GDP1007亿元,占四川比重31%。2013年,成都GDP为9108亿,成都占四川全省比重增加到35%。成都的数据稍微好看一些,只是因为四川的体量大而已,成都并不比重庆高明。在集中重庆全市和四川全省资源方面,重庆、成都都走得义无反顾。同样,四川的二级城市城区也是如此。 国家组建重庆直辖市的目的,一方面是四川省域过大、人口过多;另一方面,则是需要重庆带领三峡库区脱贫致富。重庆直辖前,中央曾经提出过四套关于重庆辖区范围的方案,1996年6月26日下午,在国务院总理李鹏办公室就管辖方案展开了讨论。当时谢世杰、宋宝瑞提出了大方案,建议把广安、南充、达川都纳入重庆直辖市范围。中央不同意。李鹏总理说,这是小马拉大车,贫穷的县太多了,人口也太多了。这至少可以从侧面说明,成立重庆直辖市最大的目的是安置库区移民,解决贫困问题。而且,当时的主要决策者也并未对重庆寄与诸如带动四川发展这样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十七年来,重庆两翼面貌改观确实较大,但不能忽视的是重庆依然有十三个国家级贫困区县,重庆依旧任重道远。至于说让重庆带动四川或至少是四川的环渝地区,河北的教训犹然历历在目,谁又能那么乐观认为重庆会是下一个上海。不过,环渝的城市该不该对接重庆,吸引渝企渝资,当然应该。不管是哪的投资、哪的项目,只要对本地有利,我们都应该积极争取。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城市,也会获得明显的收益。重庆是四川在省外最大的投资来源地,这是因为川渝在地缘、亲缘上的相似性,也是资本逐利使然,这是互惠互利的事。有些人自大的认为这是重庆对四川的恩惠,照此理论,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日本的投资感恩戴德。 这一届省委省府提出了多点多极支撑、次级突破的概念,意图催生一两个二级城市崛起,具体会有什么政策资金支持现在并不明朗。而且怎么才能叫次级突破,建成区面积达到多少?城区人口规模达到多少?GDP产值又得多少?在中西部的地级市应该占据什么样的位次?这些都不明确。据不完全统计,德阳、绵阳、遂宁、广安、宜宾、泸州、乐山已经表态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大家有决心有干劲固然是好事,不过没有一两个明确的重点,都争着去突破,去突破什么?该如何突破?二级城市自己清楚吗?如果真要重点发展一两个地级市,至少应该下决心让一两个地级市的一把手也兼任省委常委,明确表明省里的态度和方向。这一两个二级城市的分量重了,有发言权了,自然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从而成为各自所在区域的核心,平衡四川省内的差距,逐渐靠近成都并拉开和其他二级城市的距离,打破成都一城独大的滥局。 最后,也想对成都和重庆的网友们说两句。成都的,不要总想超过重庆,你们风光的背后是我们的没落。重庆的,你们也不要天天扭到成都和四川闹,这只能说明,你们的视野始终没有脱离你们无限鄙视的成都和四川,局限在西南一隅,如此这般,怎么当得了全国的中心。另外,我不知道成都的是怎样去踏雪、讥讽你们,我只知道,天府论坛是四川人的主场。
2015年1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