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一个老茶馆 走过风雨七十年
一个老茶馆,走过七十年岁月未曾衰落。祖孙三代人,守一个待客规矩不曾改变。
1942年到今天,凭着祖孙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位于遂宁市北辰街“董家巷”的“引鹤茶社”,走过了它的风雨七十年。
这个古朴清幽的老院, 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奋斗历程,被深深刻画上历史的印记。“引鹤茶社”,不单单是一个传承下来的茶馆,更是几代人的寄托,抒写着几代人的情怀。
走近“引鹤茶社”,看到的是几块斑驳的木门,上面贴着一副对联,两边挂着大红灯笼,门上面挂着一块老牌匾,广告招牌上赫然写着“1942年创业”,引起茶客们无限遐想。
走进大门,古朴清幽感迎面而来,两间老屋排列,青砖绿瓦,庭前一副老石磨子、两个半弧太平石缸,厅堂内老旧家具陈列,后有露天庭院,三两株芭蕉探出墙头,为静谧的茶馆增添了无限韵味和生机。
走过70年岁月,这家茶馆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记者采访了引鹤茶社的主人童晓辉一家,听他们讲祖孙三代人的创富故事。
帮工顶下老茶馆 重文化讲品位 引鹤茶社扬名
时间:1942年 人物:爷爷任友之
1939年,家住射洪青岗镇一乡村的任友之的长子出生了,为了生计,原本务农的他去了洋溪镇一个地主家开的茶馆帮工。地主婆精明能干,见他为人诚信,便有心培养其为助手,他也由此熟悉了选茶、进茶、煮茶、上茶、待客、算账等一套生意经。后来,任友之独自来到遂宁,在一家茶馆(百福街与天上街转角处)帮工。在这个百平米的茶馆里,聪明勤快的他成为茶馆老板的第一助手。
1942年,老板因生意上另有安排,见任友之品格极佳,便同意他以“每年赚来的铜钱偿还租金”的承诺顶下这间铺子。彼时,街边不知名的茶馆较多,有招牌的也有七八家,如万鹤楼、庐炉茶楼、竹立馆等。任友之接手茶馆后,请人取张居正“与闲云野鹤倘佯于烟霞水石间”之句,挂牌“引鹤”茶社,依着“早开门、晚闭铺,无论贵贱亲疏,一律茶鲜水滚”的路子经营,吸引了不少顾客。但真正让引鹤茶社扬名的则是“讲究”和“品位”。“父亲虽然只读了两年书,但他很尊崇文化人,在茶馆里挂了很多笔墨书画。这在其他茶馆是看不到的。”长子任春盛回忆道,“茶馆的蒸笼里有一沓沓的白热毛巾,茶客来了就奉上;开设‘洗脸水’‘洗脚水’等项目,一定时辰前免费,过时收费;提供10多条白铜烟杆供客人使用……”他认为,父亲懂得经营且尊重各阶层的客户,加之有地主家的帮工经历,很懂得招呼人。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机关、军队以及难民大量涌川,遂宁的茶馆酒肆生意旺,不少人在“引鹤茶社”喝茶。“当时有机关领导携夫人品茶;文人志士聚集抒怀;绸缎老板开‘茶会’……每天都要卖出一两百碗茶。”任春盛表示,当时饮茶者多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茶馆坚守老规矩 公私合营后 “掌柜”变“员工”
时间:上世纪50年代 人物:儿子任春盛
上世纪50年代初,作为长子的任春盛小学毕业了。家里还有几个弟弟妹妹,他就留在茶馆里帮助父亲。“这是我真正接触茶馆的生意。读书时大多是跑跑腿,喜欢在茶馆听故事。”今年76岁的任春盛忆起年少时,不免一脸感怀。此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原因,茶馆的生意已不如从前,但他坚持沿用父亲制定的规矩。“茶馆家具要顺着木纹擦;每天定时清理痰盂;茶杯要擦拭5遍以上……”老茶客们时常要来坐坐,尤其是暑假云集于遂宁交流学习的教师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清晨3、4点就敲门,要来饮茶、抽烟,然后再离去。”
在任春盛看来,“引鹤茶社非常讲究质量。茶水品种并不多,但质量上乘,贵在用水。”任春盛记得当时附近有一口井,但他家并没有选择就近取水,而是去涪江边担水回来,再通过4层过滤,才有了甘甜的清水。“一家人每天轮流挑水,一天至少担5-8挑。”因此,引鹤茶社的开水也成了一个亮点,经常为周围铺子的老板们供应水。
一间茶馆不但要养活一家人,每年还要给一笔租金,因此并没为任家积攒丰厚资金。1956年,公私合营后,引鹤茶社作为原来地主的房子被划在了百货店,不再属于任家经营。任春盛和家人便成了茶馆的员工,也偶尔被调到其它茶馆上班。1962年,任春盛学习制冷技术并进入冰糕厂上班,淡出了茶馆生意。“1964年,55岁的父亲病故,茶馆就少了核心人物;再后来母亲去世,公私合营的茶馆就两清了。到了70年代城市改造,茶馆就真正消失了。”任春盛想不到,引鹤茶社有一天会“重出江湖”。
买下百年老屋 引鹤茶社重出江湖传承文化
时间:2011年 人物:孙女任晓晴及孙女婿童晓辉
年近50岁的童晓辉是任友之的孙女婿,有着30年餐厨经验。他曾在德国、法国、比利时的大酒店做行政总厨,历时8年之久。那些年收入颇丰,一家人完全可以定居德国。但童晓辉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毅然回国发展。北辰街董家巷的百年老屋再次进入了童晓辉的视线。在他的记忆里,这是遂宁颇有名的独姓大户人家的老屋,后几经易手,前几年,童家夫妻买到这两间老屋。“爷爷开过一个茶馆,我们何不恢复呢?”于是,引鹤茶社于2011年在董家巷中段重新开业了。300多平米的茶馆里,因力求原貌利用,仅有7个包间、12个卡座,内有民国的留声机、晚清的木方桌、民国的厅堂高茶几……彰显了老屋和茶馆的历史。夫妻俩不仅只恢复了引鹤茶社,还将当时有名的“庐炉茶楼”“万鹤楼”等茶馆名嵌入其中,引人回忆。茶水价格也厚道,最低才15元,功夫茶也就188元。
时常有茶客提出用餐,要童晓辉“随便来几个菜”。童晓辉也不含糊,精心搭配好几个菜品。但不是每个客人都有这个口福,茶馆可口的饭菜仅服务于提前预约的茶客,且不管人多人少,每天不超过3单。“再大的官再富的老板,没有预定也无法破例。待客不论贵贱亲疏,这是爷爷定下的规矩。”声名在外,很多遂宁文人在饮茶后都留画写诗作对,怡情自乐。
引鹤茶社的落户,让这条背街小巷“复活”了。小巷常有三三两两的茶客出入;走出董家巷的居民返乡探寻;外地游客慕名而来jing坐片刻……于夫妻俩而言,茶馆火爆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我们做茶馆生意,更多的是保护古居。”
茶馆流传三代
贵在真情
梳理引鹤茶社的历史不难发现,茶社历经70年而不衰,贵在一个“情”字。第一代创始者任友之不仅善于经营,还高在待客有礼,更重在讲究品质,才让当时的各界名流聚集茶社。即便是公私合营后,任春盛作为一名员工,也对引鹤茶社投入了十分的真情,并未因性质变了就疏忽了规矩。再看第三代人,保证品质收费实惠,主打“怀旧”牌成功取胜即是一个例证。听着父亲讲诉过往,任晓晴和童晓辉又多了感概:要将茶社的老规矩制订成册,用于待客之道。这些,正是引鹤茶社流传下来的诀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