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727|回复: 15

我的后花园之——我的名字叫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5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p>“我的后花园之——”系列,我将转载很多好的书评,影评,乐评之类的到我们花花遂宁来,与大家分享!</p><p>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副其实 <br/>我的名字叫红<br/>——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副其实<br/><br/>蔡骏<br/><br/><br/>上周,突然听说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很多人都很意外的时候,我心头却感到一阵开心,因为早在两年前,我就知道了这个作家,凭借《我的名字叫红》获得了都柏林文学奖的。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一个土耳其人能拿到欧洲最顶级的奖。也一直很想看那本《我的名字叫红》,因为看书的介绍真的是很合我胃口,又是发生在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伊斯坦布尔,又是带有悬疑与阴谋的,应该是很好看的故事。<br/><br/>八月份的上海书展,在我的签售现场上,突然看到有个朋友买了本中文版的《我的名字叫红》,就很意外,也很高兴。当时我就和朋友说好了,等他看完以后就借给我看,现在我终于得以看完这部作品。在阅读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中,我被作者的智慧深深折服,这确实是我最近几年来所读过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br/><br/>很难把《我的名字叫红》归入哪一种类型,从故事的背景而言可以算是一部历史小说,从凶杀与破案的内容来看,又可以算作是悬疑或推理小说,从男女主人公间的情感来说,又是一部很感人的爱情小说——超综合类型的小说,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br/><br/><br/>历史背景:奥斯曼帝国、威尼斯、波斯<br/><br/>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十六世纪末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br/><br/>伊斯坦布尔,在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之前,为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之京城-----古罗马君士坦丁大帝所建,故名君士坦丁堡,直至二十世纪初西方人仍然固执地如此称呼它。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的金桥",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连同着黑海与地中海,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的潮头浪尖。代表了人类千年之来的伟大文明.拜占廷曾经深刻影响了西方,也深刻影响了东方,是千年帝国之中心,也是地中海世界之基石,它经历过古罗马的伟大,查士丁尼大帝的辉煌,也经受过蛮族与阿拉伯人的围攻,经历过十字军强盗的屠杀和劫掠,1453年更是第一次坠入宿敌土耳其人手中,从基督教的伟大首都,变成了伊斯兰教在欧洲的桥头堡。<br/><br/>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伟大而神奇复杂的城市,又发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特殊的时代-----十六世纪,人类正由中世纪走向近代文明,西方正在崛起,新航路已经开辟,美洲已经变成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的囊中之物.而东方还未衰落,中国印度波斯仍然是强大的帝国,土耳其更是近东的霸主,仍然是欧洲人不变的恶梦,土耳其近卫军仍然在维也纳的边缘,时刻窥伺着欧洲人最软弱的腹地.直至1683年维也纳城下的解围,方才令土耳其的浪潮后退.......<br/><br/>我可以在《我的名字叫红》中发现16世纪奥斯曼帝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一角度而言,这是一部社会风俗画卷——如同主人公的细密画家身份。作为东西方文化碰撞点的伊斯坦布尔,就不能不同时说到东方与西方的文明,对于这座伟大城市以及这部优秀小说的影响。关于西方对本书故事的影响,我会在其后关于细密画的部分中说到。而波斯则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不仅仅是小说主人公黑曾经在波斯各地漫游过十多年,更由于本书核心的细密画,是波斯文化的重要部分,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土耳其等伊斯兰文明。<br/><br/>近代以前,土耳其的文学和艺术主要受波斯文明影响,上流社会尽全力模仿波斯人。菲尔多希、萨迪、哈菲兹等等伟大的波斯诗人,成为土耳其人的精神偶像。而绘画艺术也几乎全部来自波斯文明,《我的名字叫红》里无数次提到的赫拉特,位于今天的阿富汗西部,历史上是波斯文明的一部分,曾是十五世纪中亚最文明的古城。而小说里细密画的故事,也大多取材于波斯诗歌与神话,不朽史诗《列王纪》鲁斯坦的故事更是多次出现。 <br/><br/><br/>细密画是打开土耳其民族秘史的钥匙<br/><br/>巴尔扎克说“小说是民族的秘史”,而《我的名字叫红》就是一部土耳其民族在其历史最兴旺时期的秘史,而打开这部秘史的钥匙就是作者本人所钟爱的伊斯兰细密画艺术。 <br/><br/>细密画原本并非独立的画作,而是文稿和书籍中的插图,严格来说是一种专门的插画艺术。“13世纪至17世纪间在波斯文化影响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波斯细密画,是伊斯兰细密画的主要代表。细密画发展过程中又分别受到西方和中国绘画的影响,这些因素被波斯文化同化和吸收,形成了不同的阶段和流派。波斯细密画追求平面空间的视觉享受,运用阿拉伯几何和植物纹饰,并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技法,极具装饰性,也营造出一种精神启示的氛围。在空间表现上,细密画不囿于焦点透视,突出平面的超自然构图,艺术家的想像力充分得以施展。”<br/>而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细密画家,故事也围绕着细密画家之间的杀人案展开。男主人公黑的姨父是著名画家,因为受到了法兰克画(欧洲油画)的影响,认为传统细密画应该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的肖像画,运用平面透视和阴影等技巧,使得画中的人物和真人惟妙惟肖。他的观念吸引了苏丹陛下,便下令制作一本带有西方技巧的书,其中还隐含着苏丹本人的肖像(这在穆斯林君王中几乎是前所未有的)。而坚持传统的细密画则认为人物肖像画是一种异端,绝不可以仿效欧洲人,故而开始了谋杀与反谋杀的调查。<br/><br/>其实,画家们的分歧,与其说是艺术见解上的分歧,不如说是不同的人生哲学。<br/><br/>传统的细密画认为画家不该展示个人风格,而是应该模仿与重复前辈大师的作品。画中的人物应该是千篇一律,长得都是一个样,只能通过衣着和文字来区别不同的人,顶级的细密画家追求画到双目失明仍然可以凭借记忆画出来。<br/><br/>但欧洲油画则发展出了几乎以假乱真的肖像画,人物就像照片一样逼真写实。当然,细密画也谈不上中国式的写意,但千篇一律的人物并非不能画得像真的一样,而是其传统具有同一性的审美力量。<br/><br/>书中也多次提到伊斯兰细密画与中国画的关系,因为赫拉特大师受到了蒙古入侵时期中国画的影响,而后代的细密画家们又严格地遵循赫拉特大师们的手笔,处处凸显中国画的风格以及中国女性的形象.女主人公希望能够留下一幅她自己的肖像以记录她年轻时代的美丽,然而她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即便假设有这样的机会,但细密画家们笔下的美女永远是中国式的脸庞和丹凤眼,而无法真正表达这位大眼睛的土耳其女子的美丽.<br/><br/>本人少年学过画,其实中国画与细密画一样,不写实并不意味着画家不能够写实,中国许多古画的写实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只是后来中国文人不屑于写实,而追求更高的写意去了。<br/><br/>同样,细密画是在平面空间内的创作,而西洋油画则是在立体空间里,这是空间的不同。<br/><br/>而在平面空间上展现世界万物,其实相较立体空间有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当今许多现代艺术都回归到了平面空间,亦不追求写实。平面透视焦点等西方绘画技法,掌握起来其实相当容易,我观察中国古典绘画对亭台楼阁的表现,其实也是有相当的平面透视的水准的。<br/><br/>哲学上可以理解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分歧,传统细密画坚持世界整体的普遍性,而欧洲肖像画更突出世界个体的特殊性。<br/><br/>倒是最后凶手说出的一句悖伦式的话点出了真理——“因为你们将毕尽余生效仿法兰克人(指欧洲画家),只希望借此取得个人风格.但正是因为你们仿效法兰克人,所以永远不会有个人风格。”<br/><br/>其实,作者本人并没有贬低传统细密画的意思,他自己说过:“对传统的伊斯兰画师而言,西方肖像画的绘画方式是个极大的挑战,这与他们传统的绘画方式完全不同。基于此,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看、绘画方式,甚至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通过个人的研究观看,另一个通过神之眼观看世界。后者更像是用精神之眼在读解世界”<br/><br/>“在我的小说里,这种冲突甚至带来了凶杀。但是读者应该发现,我并不相信存在这样的冲突。在我看来,所有优秀的艺术品都来自不同文化的混合。“激发我写作这本书激情的主要是伊斯兰细密画。我把我看过的细密画里不可胜数的细节都放在了小说里。在爱和战争背后潜藏的古典伊斯兰故事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不过今天西方化的大趋势下,很少有人记得他们了。我的小说是想对这些被遗忘的故事和无数美轮美奂的图画致敬。”<br/><br/>作者以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不同画家之间的观念碰撞。第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人们都叫我'蝴蝶'\鹳鸟\橄榄"这几段犹为重要,作者通过小说人物叙述的故事,探讨了关于人类文学艺术的许多重要命题----我们如何继承艺术,又如何创造艺术,艺术的本质又何在?灵魂与艺术的关系等等,这段文字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一百遍,一百遍,一百遍.......<br/><br/>然而,小说最后的结局对于细密画来说却是悲惨的,没有人再谈起欧洲画了,就连赫拉特大师们的细密画传统也被遗忘,绘画艺术在奥斯曼帝国一落千丈,人们不敢再描绘人物,而女主人公毕生的心愿-----拥有一幅自己年轻时美丽的肖像也永远未曾实现过。</p>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副其实(2) <br/><p>美丽的女性谢库瑞</p><br/><br/>当然,最让人心动的还是女主人公谢库瑞,她是一个多么美丽聪明又勇敢的女子,完全不同于普通人想象中的穆斯林女性。她是个年轻的寡妇,还带着两个儿子,从未结过婚的男主角竟然矢志要娶这样一位女子,这在同时代的中国简直不可想象的,也可以看出伊斯兰婚姻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的不同(先知穆圣的妻子就是一位寡妇,她曾在伊斯兰开创之初起到了重大作用,所以穆斯林并不反对寡妇改嫁,不像中国明清要求妇人必须守节)而男女主人公之间既热烈又含蓄的情感,每读几页就会让我会心地微笑一次。<br/><br/>黑之所以卷进事件,愿意接受女主角父亲的唠叨和近乎异端的绘画观念,其实全在于对女主角的爱,而不在于画本身----正如整部小说是在借画象征世界而已。<br/><br/>在谢库瑞的父亲突然遇害的紧要关头,她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处理了事件,让自己摆脱了已死亡婚姻的牢笼,得以与男主人公结婚。第231页里她对即将与她结婚的黑开出的条件,让人不由得为之而叹服。<br/><br/>从老画家被杀,女儿在闪电离婚,又在一天之内改嫁给了男主人公,还要假装父亲还活着同意这门婚事,这样强烈的戏剧冲突宛如一部故事精彩的商业电影,好看,确实是一部好看的小说。<br/>&nbsp;<br/><br/>语言及其他 <p></p><br/><br/>&nbsp;《我的名字叫红》采用了多声部的叙述方式,不同的人物(包括动物,甚至树、金币和颜Se等等)都各自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情。在不同叙述声部转换时采用的技巧,让我联想到了伟大的&lt;一千零一夜&gt;,不同的人讲故事,又凑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故事永远都不会终结,因为人类的想象力永不枯竭。有人认为这种方式可能会造成阅读上的障碍,但我觉得《我的名字叫红》的叙述并没有给我障碍,一般读者仍然可以流畅易懂地全部看完。而且,有经验的读者对多人叙述也不会陌生,比如芥川龙之介的《莽丛中》(电影《罗生门》)就是这样一种方式。<br/><br/>作者的语言特别优美,充满想象力,特别是将非人的事物拟人化时,这种想象力难以抑制地从字里行间迸发出来。如果说狗、树、甚至死亡都可以说话的话,那么颜Se恐怕是最难说话的一样的东西了——“我的名字叫红”,红Se该如何表述自己呢?通过作者天才的笔触,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的红Se,看到了了黑Se的油墨印在白Se的纸张上的红Se,看到了无数个人类灵魂的红Se。<br/><br/>天才的作者是懂得幽默的,而这种充满智慧的幽默,又遍布着全书每个角落,比如在狗的自述里有一段话颇为精妙:“如果一条狗舔过了一个锅,那么这个锅一定要被丢掉或重新镀锡,这种谣言显然是镀锡匠传播的,或者很可能,是猫散布的......”<br/><br/>中间部分凶杀的那场也极其精彩,受害者在临死前如哲学家般滔滔不绝地对绘画艺术的哀悼长达一页有余,列举无数伟大的绘画内容终将灰飞烟灭,在绝对的绝望之后,凶手举起了凶器,而受害者在临死前感到:“我以为是血,其实是红Se的墨水;我以为他手上的是墨水,但那才是我流个不停的鲜血。”此种感受的描写极佳。<br/><br/>本书的翻译总得来说是很流畅的,基本没有阅读障碍和严重的翻译腔.唯一微小的暇疵是,有些涉及伊斯兰教与波斯诗歌的名词,未能使用传统惯用的译名,如"哈乃斐学派"等等,可能是翻译者不熟悉相关宗教和艺术的学术知识.把波斯统治者译成沙皇也稍欠妥。<br/><br/>优秀的小说能够给人以灵感。在阅读《我的名字叫红》过程中,无数灵感在我脑子里飞扬。几乎每一句作者的精妙之语,都能给我打开一扇隐秘的灵感之门——非常感谢奥尔罕.帕慕克!这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一个伟大的作者既存在于他生活的现实时空,同时也存在于他作品的文字之中。我能够在文字里发现他的思想,发现他的视角,聆听许多教诲。从这个角度而言,作者可以在文字中永生。<br/><br/>女主角有一个儿子叫奥尔罕,正好要与作者同名,不但如此,女主角和她的儿子的名字,也与作者的母亲和哥哥的名字相同。其实这对母子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说最后才点出原来是她的小儿子讲述了整个故事----了不起的奥尔罕!<br/><br/>《我的名字叫红》,是一部值得载入史册的伟大小说,而奥尔罕.帕慕克,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品位的伟大作家。 <p></p><br/><p>&nbsp;&nbsp;&nbsp;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帕慕克真的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p>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5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bgcolor="#ffffff"><div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32pt;"><b><font color="#ff0000">《我的名字叫红》我是一个死人</font></b></span></div></td></tr><tr><td class="font1" bgcolor="#ffffff"><center></center></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bgcolor="#999999" height="1"></td></tr><tr><td height="2"></td></tr><tr><td bgcolor="#cccccc"><div class="font1" align="center"> 发布时间: 2006-10-20 10:41 中华读书报</div></td></tr><tr><td bgcolor="#ffffff" height="30"><div align="center"></div></td></tr><tr><td class="font4" bgcolor="#ffffff"><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font color="#008080" size="2"><strong>《我的名字叫红》确定了帕慕克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并获得过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以及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它也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惟一一部帕慕克作品。 </strong></font></p><p><font color="#008080" size="2"><strong>  小说描写了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国 <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王苏丹秘密委托制作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京城,分工合作,精心绘制这本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随即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遇害的画家究竟是死于画师间的夙仇、爱情的纠葛、还是与苏丹的这次秘密委托有关?苏丹要求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strong></font></p><p><font color="#008080" size="2"><strong>  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Se、两具尸体及死亡,甚至凶手全都站出来了,他们仿若有生命般,靠着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出版人周刊》(PublisherWeekly)如是评价该书:“以酒馆说书人的遣辞用字叙述一则历史悬疑故事……帕慕克的小说将在国际间引起一阵风潮,就如同在土耳其一样大受欢迎……《我的名字叫红》有三个层面:它是一个谋杀推理故事……一本哲思小说……也是一则爱情诗篇。珠玉般的诗文、引人入胜的旁征博引、纠结罗织的故事,让人不禁赞叹——引用书中的一个角Se,细密画大师奥斯曼的用词——帕慕克拥有‘迷人的艺术天赋及邪灵般的智慧’。这本易读、优美、充满智慧的作品,将能吸引广大的读者。” </strong></font></p><p><font color="#008080" size="2"><strong>  本报特摘取《我的名字叫红》开头一章,以飨读者。 </strong></font></p><p>  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杀死,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p><p>  已经有四天没回家了:妻子和孩子们一定在到处找我。我的女儿,哭累之后,一定是在盯着庭院大门;他们一定都盯着我回家的路,盯着大门。 </p><p>  他们真的都眼巴巴地望着大门吗?我不知道。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真是太糟糕了!因为当人在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会觉得过去的生命还像以前一样仍然持续着。我出生前就已经有着无穷的时间,我死后仍然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活着的时候我根本不想这些;一直以来,在两团永恒的黑暗之间,我生活在明亮的世界里。 </p><p>  我过得很快乐,人们都说我过得很快乐;此时我才明白:在苏丹的装饰画坊里,最精致华丽的书页插画是我画的,谁都不能跟我相比。我在外面干的活每月能赚九百块银币。这些,自然而然地使我的死亡更加难以让人接受。我只不过是画画书本插画及纹饰。我在书页的边缘画上装饰图案,在其框架内涂上各种颜Se,勾勒出彩Se的叶子、枝干、玫瑰、花朵和小鸟:一团团中国式的云朵,纠结缠绕的串串藤蔓,颜Se的海洋以及藏身其中的羚羊、远洋帆船、苏丹、树木、宫殿、马匹与猎人……以前有时我会纹饰盘子,有时会在镜子的背面或是汤匙里面,有时候我会在一栋豪宅或博斯普鲁斯宅邸的天花板上,有时候会在一个箱子上面……然而这几年来,我只专精于装饰手抄本的页面,因为苏丹殿下愿意花很多钱来买有纹饰的书籍。我不是要说我死了才明白金钱在生活中一点儿都不重要。就算你死了,你也知道金钱的价值。 </p><p>  眼下在这种状况下听到我的声音、看到这一奇迹时,我知道你们会想:“谁管你活着的时候赚多少钱!告诉我们你在那儿看到了什么。死后都有什么?你的灵魂到哪去了?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的?死是怎么一回事儿?你很痛苦吗?”问得没错,我知道活着的人总是极度好奇死后会发生些什么。人们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对这些问题太过好奇,以至于跑上战场在尸体当中乱晃,想着能够从生死搏斗中受伤的士兵当中找到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心想这个人必定能告诉他另一个世界的秘密。然而帖木儿汗国的士兵们误以为这位追寻者是敌人,拔出弯刀利落地把他劈成两半,而他最后也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在死后的世界里人都会被分成两半。 </p><p>  没有这回事儿!恰恰相反,我甚至要说,活着的时候被分成两半的灵魂死后在这儿又合为一体了。然而正好与那些无神论者以及沉沦于魔鬼召唤下的罪恶异教徒们所想的相反,确实有另一个世界,感谢真主。我现在正从这个世界对你们说话,这就是证据。我已经死了,不过你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并没有消失。另外,我得承认,我并没有看见伟大《古兰经》中所描述的金银Se天堂别墅及从其身旁蜿蜒流过的河流,也没遇见长着硕大果实的宽叶树木或是美丽的少女。然而我很清楚地记得,自己以前画画时常常会在脑中热切地想像着“大事”一章中描写的大眼美女。除此之外我也没有见到那传说中的四条河流。尽管《古兰经》里没有提到这四条河,但一些想像力丰富的梦想家如伊本·阿拉比把她们描绘得如花似锦,说这些河流中满是牛奶、美酒、清水与蜂蜜。不过对于那些借由幻想期盼来世过活的人们,我丝毫无意挑战他们的信仰,因此,我必须说明,我所见到的一切全来自于个人的特别处境。任何相信或稍微了解死后世界的人都会明白,处于我目前这种状况中愤愤不平的灵魂,实在也不太可能见到天堂的河流。 </p><p>  简言之,我,在画坊中和画师们当中被称为高雅先生的这位,死了。然而我还没有被埋葬,也因此我的灵魂尚未完全脱离躯体。不论命运决定我是去天堂,还是去地狱,我的灵魂要想到达那儿,我的躯体都必须离开那肮脏的地方。尽管我并不是惟一遇上这种处境的人,但它却使我的灵魂感受到难以言喻的痛苦。虽然感觉不到自己头骨已碎裂,也感觉不到一半泡在冰冷的水里、一身断骨、伤痕累累的躯体逐渐开始腐败,但我确实感觉到我的灵魂正深受折磨,扑腾着想要挣脱躯体的枷锁。那就像整个世界都挤压在我心中的某个地方,使我紧缩得痛苦不堪。 </p><p>  惟一能与这种痛苦相提并论的,是在死亡的那个骇人刹那我所感觉到的那种出人意料的轻松感。是的,当那个混蛋猛然拿石头砸我的头、打破我的脑袋时,我立刻明白他想杀死我,但我并不相信他能杀死我。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原来是个乐观的人,以前在画坊和家庭之间的阴影下生活时,从不曾察觉这一点。我用指甲、手指及咬他的牙齿狂热地紧抓住生命。至于接下来我所遭受的其它惨痛毒打,这里就不再多加赘述。 </p><p>  在这场痛楚中我知道自己难逃一死,顿时一股不可思议的轻松感涌上心头。离开人世的刹那,我感受到这股轻松:通往死亡的过程非常平顺,仿佛在梦中看见自己沉睡。我最后一件注意到的东西,是凶手那双沾满泥雪的鞋子。我闭上眼睛,仿佛逐渐沉入睡眠,轻松地来到了这一边。 <font color="#000080" size="2"><strong>(摘自《我的名字叫红》)</strong></font></p><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1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h2><table class="mt"><tbody><tr><td valign="top"><div class="indent"><div class="fil"><a href="http://www.douban.com/lpic/s1828254.jpg"><img title="点击看大图" src="http://www.douban.com/mpic/s1828254.jpg" alt=""/></a><br/><p class="gact"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51385/blogit" rel="nofollow"></a></p></div><span class="pl2">译者: 沈志兴</span><br/><span class="pl2">作者: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span><br/><div style="LINE-HEIGHT: 180%;"><span class="pl">isbn:</span> 7208061750<br/><span class="pl">页数:</span> 500<br/><span class="pl">定价:</span> 29.00<br/><span class="pl">出版社:</span> 上海人民出版社<br/><span class="pl">装帧:</span> 平装<br/><span class="pl">出版年:</span> 2006-8-1<br/></div></div></td></tr></tbody></table></h2><h2>简介 &#903; &#903; &#903; &#903; &#903; &#903;  </h2><div class="indent">  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京城,分工合作,精心绘制这本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 <br/>   <br/>  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随即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遇害的画家究竟是死于画师间的夙仇、爱情的纠葛、还是与苏丹的这次秘密委托有关?苏丹要求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br/>   <br/>  究竟谁是凶手?动机是什么?作者让相关人士全部都现身说法了: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Se,两具尸体及死亡,甚至凶手全都站出来了。他们仿若有生命般,靠着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br/></div><h2>作者简介 &#903; &#903; &#903; &#903; &#903; &#903;  </h2>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于2005年荣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br/>   <br/>  他的作品曾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都柏林奖等等。其中,《我的名字叫红》获得了包括法国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br/>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图)</p><p>&nbsp;<img alt="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图)" src="http://image2.sina.com.cn/book/news/c/2006-10-12/U21P112T3D205359F48DT20061012213010.jpg" border="1"/><br/>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资料图片)<br/></p><p>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10月12日当地时间下午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p><p>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奖金。 </p>关于奥罕·帕慕克<p></p><p>  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 </p><p>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p><p>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 </p><p>  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Se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p><p>  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电影剧本。 </p><p>  1997年《新人生》一书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 </p><p>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p><p>  2002年作者发表小说《雪》。 </p><p>  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尔》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p><p>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p><p></p>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资料图片)<br/><p>&nbsp;&nbsp;&nbsp;</p><p><img alt="帕慕克代表作品:我的名字叫红" src="http://image2.sina.com.cn/book/news/c/2006-10-12/U21P112T3D205360F48DT20061012213218.jpg" border="1"/></p><p>内容提要:</p><p>  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秘密委托制作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京城,分工合作,精心绘制这本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p><p>  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随即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遇害的画家究竟是死于画师间的夙仇、爱情的纠葛、还是与苏丹的这次秘密委托有关?苏丹要求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p><p>  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Se,两具尸体及死亡,甚至凶手全都站出来了,他们仿若有生命般,靠着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p><p>  评论选摘</p><p>  以酒馆说书人的遣辞用字叙述一则历史悬疑故事……帕慕克的小说将在国际间引起一阵风潮,就如同在土耳其一样大受欢迎……《我的名字叫红》有三个层面:它是一个谋杀推理故事……一本哲思小说……也是一则爱情诗篇。珠玉般的诗文、引人入胜的旁征博引、纠结罗织的故事,让人不禁赞叹——引用书中的一个角Se,细密画大师奥斯曼的用词——帕慕克拥有“迷人的艺术天赋及邪灵般的智慧”。这本易读、优美、充满智慧的作品,将能吸引广大的读者。</p><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 Weekly)</p><p>  令人目眩神迷……欢乐、睿智、加上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以及一幅栩栩如生的角Se刻画。《我的名字叫红》将会吸引非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大卫·瓦尔顿(David Walton)《密尔瓦基新闻卫报》(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p><p>  同样的人性与哲学诡计交织纠缠,也出现在《玫瑰的名字》中,伴随着缓慢、浓稠的开端,逐渐加快节奏……然而,我个人认为,帕慕克的书更胜于《玫瑰的名字》……他不仅捕捉了伊斯坦布尔过去和现在的冲突,更展现了城市的诡谲、永恒之美。可以说,这本书近乎完美,只差诺贝尔奖的荣耀。——茉芮·弗瑞里(Maureen Freely)《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UK)</p><p>  透彻、深奥、无限犀利且引人入胜,仿佛把波赫士一篇晶莹剔透的作品延长成为整部长篇小说。我从没读过如此精湛的作品。每个人都应该读读奥尔罕·帕慕克。——《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UK)</p><p>  完美展现了帕慕克的小说功力——把文学的狡计融入易读的故事中,让人一页接一页……——汤姆·荷兰(Tom Holland)《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UK)</p><p>  读者将发现自己被诱入一个富丽堂皇的世界……阅读这本小说就好像在做一场魔幻的异国美梦……一本可以让你彻底沉浸其中的书。——艾伦·马西(Allan Massie)《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p><p>  一具尸体、一只狗、一个凶手、一枚金币、两位恋人和一棵树,共同说出这篇迷人的故事……这个充满智慧的悬疑小说,必然会吸引所有喜爱安贝托·艾可书迷。——南西·波尔(Nancy Pearl)《书单》(Booklist)</p><p>  帕慕克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我的名字叫红》是他至今最辉煌也最撼人的内在东西方战争……书本中溢满了无限的圣洁与罪恶。——理察·伊德(Richard Eder)《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p><p>  他的小说——内容博学多闻,形式前卫实验,但又流畅好读,让人不忍释手——为他赢得世界性的声誉。——《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p><p>  帕慕克有能耐跨立于两个世界,不论在自己的国家或者国外,都因此在商业上获得极大的成功,无疑地,他是土耳其最畅销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语言,……他的小说丰富华丽,间接援引旧苏菲派的故事与伊斯兰传说并富涵大众文化,……毋庸置疑,他是土耳其这一代小说家中,能够置身欧洲文学主流的第一人。——安德鲁·芬克(Anderw Finkel)《时代杂志)(Time)</p><p>  帕慕克不带感情的真知灼见,与阿拉伯花纹式的内省观察,让人联想起普鲁斯特。……而将读者带回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细密画家的谋杀事件,也像汤玛斯·曼的《浮士德游地狱》般具有音乐性,他探索民族的灵魂。——约翰·厄普戴克(John Updike)《纽约客》(The New Yorker)</p><p>  《我的名字叫红》已臻至经典的层次……阅读帕慕克已经超越世俗主义与基要主义的纷争。——强纳森·李维(Jonathan Levi)《洛杉矶时报书评》(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p><p>  跨立于达达尼尔海峡的伊斯坦布尔……奥尔罕·帕慕克是一位清醒的城市编年史家……他的小说洞察东方与西方的不同……推理谋杀……被疯抂的神学驾驭的人……帕慕克承继了从海德格到德希达的现代思潮……《我的名字叫红》是一本值得信赖以及具有原则性的沉思录……是具有企图心的作品。——马文·朱力斯(Melvin Jules Bukiet)《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p><p>  土耳其最重要的小说家,各地瞩目的人物……第一流的说书人。《我的名字叫红》就像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一般,超越原有的界线,虽然是以古典的伊斯兰文学技巧来说故事,却富涵十九世纪欧洲小说处理细节的方法。帕慕克的小说技法融合东方的与西方的两种技艺,而且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并具独创性……形式出Se,措词巧妙诙谐,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它以完整且具说服力手法传达情感。——迪克·戴维新(Dick Davis)《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UK)</p><p>  很动人的新小说,帕慕克带领读者进入奇妙且华丽的伊斯兰艺术世界……在上个世纪结束前他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有力量的小说世界。——阿维卡·殴特尼尔(Avkar Altinel)《观察家报》(Avkar Altinel,The Observer,UK)</p><p>  一本精彩的小说,梦幻般的、热情洋溢的并令人尊敬,极具原创性与令人兴奋的观点,毋庸质疑,奥尔罕·帕慕克是非常重要的小说家。——飞利浦·汉修(Philip Hensher)《目击者报》(The Spectator,UK)</p><p>  《我的名字叫红》是一本令人惊喜的丰富小说,非常令人注目……这是一本重要的作品,这本小说奠定了帕慕克是全世界最好的小说家之一的作品。——盖·曼尼斯-阿博特(Guy Mannes-Abbott)《独立报》(The lndependent UK)</p>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本文是奥罕·帕慕克就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回答读者的提问 </p><p><img alt="奥罕·帕慕克答读者问" src="http://image2.sina.com.cn/book/news/c/2006-10-12/U21P112T3D205361F48DT20061012211631.jpg" border="1"/></p><p>  问:您在小说中使用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讲故事,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个叙述者。似乎没有任何连续的两章使用同一种声音,您为什么给小说这样一种结构呢?使用这种结构是不是给您自身带来了很大的挑战?</p><p>  答:实际上不停地扮演不同的人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说话非常有趣。我不断地发掘各种声音,包括:一位16世纪奥托曼的细密画师的声音,一位苦苦寻找战场上失踪丈夫的两个孩子的母亲的声音,杀人手的可怕声音,一个死人在去往天堂的路上发出的声音等等,在这个发现之旅中,我异常兴奋。在我的故事中不仅人物本身会说话,还有许多不同的物体和颜Se都会粉墨登场。我想这些独特的声音可以组成一曲丰富的乐曲,展现上百年前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原貌。视角的转换其实也反映了小说主要关注的是从我们的角度经由上帝存在的观点寻找过去的师姐。这些都与我对绘画的了解有关,我的主要人物都生活在不存在透视法限制的世界中,所以他们能用自己独特的幽默表达自己。</p><p>  问:有个人物,女主人公的儿子,叫奥尔罕的,这个奥尔罕是你的另外一个自我么?</p><p>  答:奥尔罕不是另外一个我,就是我自己。关于奥尔罕的许多细节,以及一个孤身母亲与儿子的关系的逸闻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在小说中也用了我母亲和哥哥的名字。两兄弟无休止的争吵,敌对,求和,对母亲的独特情感都是自传性的。把这些细节放到这部历史小说里,我是想给它一个个人的维度。</p><p>  写作历史小说的困难不在于完美再现过去,而是把历史与某些新鲜的东西联系起来,使其不断丰满起来,用想象和个人体验改变它。</p><p>  问:写作这样一部具备丰富细节的历史小说,你都做了哪些功课?</p><p>  答:我花了六年时间。当然,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读书,观看各种美术作品,但我不觉得那是调查研究,我乐在其中,非常享受。 土耳其人是优秀的收藏家,许多古老的政府文件和艺术作品都保存的非常完好。我在这些故知堆里游荡,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以前我们的理发师还兼职给男人切包皮,如果顾客给的钱足够他们,他们还给人拔牙等等。</p><p>  至于绘画,我6岁就开始研究了,我总幻想着自己能做一名画家。在孩童时期,我还临摹过土耳其的细密画,后来我受了更多西方绘画的影响,大概20岁的时候,我开始写小说了,画画的爱好告一段落。</p><p>  问:您能否解释一下细密画大师只有变成瞎子才能到达伟大的顶点这中间存在的张力么?</p><p>  答:中世纪的画师,他们的作品主要是模仿和重复的结果,你模仿的越多就越完美。画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描绘同一副场景、同一个主题,他们把这些都深深地刻在记忆里了。他们根本不需要用眼盯着自己的作品。</p><p>  问:您认为伊斯兰绘画的审美与西方审美的冲突对你超越历史有重要意义么?你是否提示读者他们两者代表了两种非常不同的观看世界的方式?</p><p>  答:对传统的伊斯兰画师而言,西方肖像画的绘画方式是个极大的挑战,这与他们传统的绘画方式完全不同。基于此,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看、绘画方式,甚至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通过个人的研究观看,另一个通过神之眼观看世界。后者更像是用精神之眼在读解世界。</p><p>  在我的小说里,这种冲突甚至带来了凶杀。但是读者应该发现,我并不相信存在这样的冲突。在我看来,所有优秀的艺术品都来自不同文化的混合。</p><p>  问:哪些作家和艺术家对你产生了深刻影响?</p><p>  答:我已经48岁了,在我这个年纪,影响这个东西令我十分紧张。我更希望你的问题是,我从其他人那里学到了哪些东西。比如托马斯曼,我知道历史小说的快感主要来自于糅合各种细节的秘密。卡尔维诺教会我独创性与历史本身同等重要。我从艾柯那里可以温文尔雅地运用谋杀的形式。不过,我从尤瑟纳尔的身上获益最多,她写过一篇评论,讲述历史小说的语调和语言的,非常精彩。</p><p>  激发我写作这本书激情的主要是伊斯兰细密画。我把我看过的细密画里不可胜数的细节都放在了小说里。在爱和战争背后潜藏的古典伊斯兰故事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不过今天西方化的大趋势下,很少有人记得他们了。我的小说是想对这些被遗忘的故事和无数美轮美奂的图画致敬。 </p>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帕慕克,无法忘却的土耳其哀歌 </p><p></p><p></p><p>原载:新京报 <br/>  <a href="http://culture.thebeijingnews.com/0835/2006/08-25/013" target="_blank">http://culture.thebe<wbr></wbr>ijingnews.com/0835/2<wbr></wbr>006/08-25/013</a>@093000.htm <br/>  标题改为:帕慕克,无法忘却的土耳其哀歌 <br/>   <br/>   <br/>   <br/>   <br/>  忘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br/>   <br/>  如果没有《我的名字叫红》的提醒,人们似乎不曾记得土耳其的前身是辉煌的奥斯曼,一个持续了六世纪之久的大帝国。15-16世纪它的荣光笼罩着欧、亚、非。那时候,黑海、红海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内陆湖,从尼罗河到多瑙河,到处弥漫着奥斯曼帝国骑兵的血腥气息,他们甚至还曾兵临维也纳城下,使整个欧洲都得了 “恐土耳其症”。 <br/>   <br/>  就是土耳其人自己也会忘记。不是吗?自从凯末尔改革规定,土耳其语的书写必须用拉丁字母,而不准用传统的阿拉伯字母,此后,受教育的土耳其新生代实际上不再能阅读传统的经典文献了,对于今天的土耳其学生来说,如果不借助注释,就根本读不懂凯末尔1927年的6天演讲词。既然读不懂了,谁还会记得呢? <br/>   <br/>  《我的名字叫红》帮我们复苏了关于土耳其的历史记忆。 <br/>   <br/>  那是怎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呢? <br/>   <br/>  即便是在庸常的生活层面,你也丝毫不觉得乏味。夏天里很炎热的时候,可以喝到冰凉的酸樱桃蛋奶,里头加入了远从冰雪覆盖的乌鲁山运来的冰块。奥斯曼帝国的食物使生活拥有了完美的形式感:节日里的千层酥饼、薄荷糖、杏仁甜面包和水果干;割礼仪式中的碎肉饭和杯状馅饼;苏丹在竞技场举行庆典时的樱桃汁;婚礼上的核桃、杏仁、水果干、蜜饯、丁香糖;葬礼之后邻居们纷纷送来吊慰的芝麻、蜂蜜和各种口味的哈尔瓦糕。食物塑造了精微的生活状态,它秘密地渗入到每一个细节,有可能是一次随意的午餐。 <br/>   <br/>  奥斯曼帝国广袤的视野,又将它所看到的一切纳入到了精微的行列中。为此,你可以走进一间屋子,看看里面的摆设:“铺在地上的蓝Se库拉地毯、铜制宽口水罐、咖啡壶及拖盘,还有远从中国经由葡萄牙跋涉而来的精巧咖啡杯”;或者端详一下某位骑兵的战利品:“从匈牙利带回来的闹钟,一根用最骠悍的阿拉伯骏马的筋腱制成的鞭子,一副大布里士出产的象牙棋”,吉瓦战役中获取的银烛台。 <br/>   <br/>  精微的生活一经酿造,就凝炼成了精细的艺术:“成千上万的飞鸟、马匹、士兵、情侣、骆驼、树与云。” 这就是细密画。其中交织着印度的热情洋溢、波斯的细腻装饰、中国的舒缓流畅和阿拉伯的天国梦境。 <br/>   <br/>  我们看到春天的树木盛开着缤纷的花朵,恍若天堂的花园里高耸的柏树,情侣们依偎在花园中,吟诗喝酒,欢乐满溢。 <br/>   <br/>  细密画形象地记录着那些过往的事物,沉醉在繁文缛节的一丝不苟的描绘中。画坊中的细密画家们倾其一生,都在用这种方式默默地磨蚀着自己的智慧与生命。表面看来,他们是在为统治者苏丹服务,描述苏丹的生活、征战,但是他们体会更深的是来自真主安拉的荣耀。因为,在政教合一的奥斯曼帝国,为苏丹服务就意味着向真主奉献自己,而支撑他们艺术生命的是他们的宗教信仰。 <br/>   <br/>  细密画家们所要呈现真主安拉眼中的世界,安拉是世界的中心、画面的中心。 <br/>   <br/>  然而,16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开始由盛转衰。苏丹多不亲政,沉湎后宫,大权旁落于“大维齐”(首相)之手。近卫军干涉政治,控制苏丹。财政拮据,工商业衰落,社会动荡不安。 <br/>   <br/>  这时候,欧洲正经历着伟大的文艺复兴,刚刚从沉郁、窒息的中世纪走出来的欧洲人,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人成了自己的主宰,他们勇敢地探索着那些未知的事物,他们认真地记录着生存在世的细微体验,他们把自己的肖像放在了画面中心,这就是法兰克风格。 <br/>   <br/>  细密画受到了威胁。人怎么能僭越真主安拉的位置呢?细密画家们感到深刻的困惑与焦灼。同时,帝国内部的动荡也在诱惑着他们,做背离信仰的事情。为了钱,一个细密画家可以去画些Se情小画。 <br/>   <br/>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裹入其中,或者死亡,或者蜕变。细密画家们更是如此。 <br/>   <br/>  《我的名字叫红》里展现了两位细密画家的抉择。 <br/>   <br/>  画坊总监奥斯曼大师坚决地捍卫着细密画的传统,一直把那次被迫模仿欧洲大师作画的经历,视为耻辱。他渴望着达到前辈大师的壮丽层次,虽然他痛苦地意识到这不可能。最终,在欣赏苏丹宝库中的传世最美丽的图画时,他勇敢、沉着、坚定地把金针插入了瞳孔,看着世界的颜Se渗溢晕散,彼此相融。奥斯曼大师用这种方式把真主眼中的世界永远地留在了记忆里。 <br/>   <br/>  “橄榄”是奥斯曼大师的徒弟,他的父亲师从波斯君王大布里士画坊中的一位著名插画家,师门背景可以追溯到蒙古时代的大师。因此,蒙古、中国与赫拉特大师的风格和典范已经根植于“橄榄”的灵魂深处。唯有深谙传统的艺术家才能够拥有真正的创造力。因为,传统会告诉人们,形式契合着精神。一旦新的精神出现,创造新形式的时候就到了。所以,对于“姨夫”所崇尚的法兰克风格,“橄榄”最热衷也最容易接受。 <br/>   <br/>  然而,“橄榄”最终却没有创造出承继细密画的新形式。他意识到了阻碍恰恰来自对真主的信仰,法兰克的特Se被视为魔鬼的力量,当细密画家们学习法兰克大师时,同时伴随着内心根本的怯懦。此外,法兰克人的娴熟技巧需要好几个世纪的磨练,即便弃绝自己的全部传统,也无法习得真正的法兰克的特Se。 <br/>  如何协调传统与外来因素之间的对抗,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的冲突?“橄榄”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先后杀死了高雅先生和“姨夫”,他并不是故意杀人,只是内心的道路尚未明晰。如果再给他一点时间,让他逃离伊斯坦布尔,或许还有可能摸索出一条道路。不过,“橄榄”终究未能如愿以偿,他被杀了。 <br/>   <br/>  即使“橄榄”能够平安地活着,他也很难解决这道难题。“橄榄”在细密画上所遭遇的问题,实际上是奥斯曼帝国面临的现代性问题。从1697年的山塔之战开始提出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到1908年的土耳其青年党人革命,这段历程奥托曼帝国整整走了210年,岂是一个人穷尽一生所能等待的岁月? <br/>   <br/>  时间拖得太久了,所以,现代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果断地开始了全盘西方化的道路,彻底铲除伊斯兰传统对土耳其社会的任何影响,例如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圆柱形红Se礼拜帽,反对女人戴伊斯兰头巾,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改革。 <br/>   <br/>  然而,不幸的是,土耳其在西方眼里从来就不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土耳其未能加入“欧盟”。在亨廷顿看来,这种不愿意认同自己原有文明属性,而又无法被它想加入的另一文明所接受的自取其辱状态,必然会在全民族形成一种在精神上无所归宿的极端沮丧感。 <br/>   <br/>  是的,所以,你能够理解,为什么“黑始终沉浸在忧愁当中”,为什么奥尔罕“并不快乐”,这是来自土耳其人灵魂深处的抑郁与不欢畅。此时,正需要去追忆一下那以往的神圣宗教与奥斯曼帝国,怀想一下礼拜帽上壮烈的“红”: <br/>   <br/>  就这样,一旦我把自己的颜Se呈现于纸上,仿佛我正命令这个世界:“变红!”而世界也就真的变成了我的血红Se。 <br/>   <br/></p>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名读者 <p>来自: gossiper (Toronto) <br/><br/>我的名字叫红的评论 &nbsp;&nbsp; <br/><br/>   我是一名读者,人们都这么说。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人们看着我,或者看着我的这篇书评------我希望他们这么叙说,或者这么看着我,以此来向这本小说致敬。但是,这还只是开始。 <br/>   <br/>   作为主线的故事并不引人入胜:一桩谋杀案,和一场费尽心机的侦破。引人入胜的是由此带出来的另外一个世界。作者如同细密画大师一样,一点一点地描绘出了十六世纪的伊斯坦布尔。如同繁华的背后总是另有故事,本书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也远非故事本身。 <br/>   <br/>   这部小说首先高明的地方在于叙说。故事中的所有存在物都在说话,所有的人,活人和死人,男人和女人,都在说话。叙述成了每个人的生存方式。被害者在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妇人在夜里在喃喃自语,老人在宝库里喋喋不休,甚至连被画出来的一棵树,都在愤愤不平。尽管每个人都要服从自己的命运,甚至包括凶手和被害者,但每个人都是叙述者,每个人都带了情绪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每个人都试图通过叙说来获得形体之外的东西,不是财富和权势,不是荣耀,甚至不是爱情。在伟大的苏丹的注视之下,众人的隐秘心灵籍由那幅树的画像,在故事刚开始不久就说了出来:“我不想成为一棵树的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 <br/>   <br/>   但是,假如你首先不是一棵树的本身,又怎会成就一棵树的意义呢? <br/>   <br/>   与对叙说的热衷截然相反的,是细密画大师们对于光明的蔑视。光明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观看本身甚至阻碍了那些细密画大师们成为意义的道路,以至于他们要逃离光的世界。如果我们还能够看到凡俗的世界,如果我们的眼睛,并且因此而心灵,还在受着尘世的玷污,那又怎能够画出纯粹的世界呢?所以对于阅读者和欣赏者无比重要的眼睛,就成了他们意义之路的藩篱。奥斯曼大师对准自己眼睛的那两针,尽管我读来惊心动魄,但我知道,那是他甘之如饴,向往已久的升华。只有丢掉了光明,他才有可能获得宁静。 <br/>   <br/>   对于奥斯曼大师自己来说,失明更意味着,他真正远离了自己的存在,以至于他可以成为自己的意义。但他还是要说,能听,他依然逃离不开作为奥斯曼大师的自己。仔细看来,在本书中,他刺瞎自己的举动,更像是掩耳盗铃的伊斯坦布尔版本。 <br/>   <br/>   唯一沉默的,只有作者。或者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这本书最关键的是作者的野心。作者就是本书这幅细密画标准的大师:在让书中的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强烈的风格之后,以纯熟地手法将自己的风格隐去。当我以奥斯曼大师的侍女法,在书中遍寻不到作者无意的风格时,我似乎可以看到作者得意的微笑。帕慕克如同隐性的导游,带我们经由一条老调的路线,让我们悄悄看到了一个繁华似锦的世界。这条路线是如此的老调,这名导游是如此的技进乎道,以至于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主角都没有发现我们,而我们自己也毫无知觉。在关于电影《盗火线》的一篇著名影评中,有这样一句话:当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罗尼坐在咖啡馆里的时候,我希望自己是桌上的那一杯咖啡。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有了同样的感触,我觉得自己是这幅Se彩绚烂,风格华丽的细密画中的一个部分:树,画笔,路上的行人,甚至奥斯曼大师的那根针。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也在那里;我也有我的故事,在这里或者在那里,又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也只是个开始。 <br/>   <br/>   无论是关于观看和叙说的探讨,还是纯熟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这本小说都值得读者的致敬,但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在读完本书之后,我知道,我已经是一名读者,如同这个故事里所有的物件一样,如同所有其他的读者一样,我已经经历了自己的命运。我不可能成为那棵树,或者那条狗,那根针,我只能拥有我自己的叙说,观看和由此而来的意义。无论我怎么反抗,多么努力,甚至成为凶手,在属于苏丹的地方画上自己的画像,也无济于事。帕慕克的个人风格终于在书名和内容之间的张力中展现了出来:我的名字叫红,书名直逼意义,但书的内容却表达了意义在面临存在时的无力。叙说、观看,甚至意义,都永远只是开始,这是故事背后的秘密,也是作者在意义之外想要说的话,读者是不是能够看得出来,我想,帕慕克并不关心。因为这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和命运。所以,你如果要读这本书,就请你好好读它。我是一名读者,你也是。 <br/>   <br/></p>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tr align="center"><td colspan="2"><div class="title">《我的名字叫红》让人们看到一个“红”的世界</div></td></tr><tr align="center"><td colspan="2"><br/><div class="bt_date">(2006-08-24 11:25:49)</div><br/></td></tr><tr valign="top"><td colspan="2"><div class="bt_content"><p style="TEXT-INDENT: 2em;"></p><p align="center"><u>储卉娟</u></p><p>&nbsp;&nbsp;&nbsp; 细密画——吸取了从波斯地区传来的灵感滋养,在伊斯坦布尔绽放盛开的绘画艺术。 <br/><br/><img src="http://www.sciencetimes.com.cn/images/col16/0824h3.gif" align="right" alt=""/>&nbsp;&nbsp;&nbsp;&nbsp;这是我辗转听到的关于《我的名字叫红》的片段介绍。所以一开始,我觉得它会是那种波澜不惊的小说,一个温吞水一样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个人都会充当不厌其烦的解说员,向我们描绘遥远年代画师们的生活情境、工艺细节以及微妙的艺术风格,给现代读者提供浮想联翩的材料,制造一条条连结我们与古人脑中所思所想之事的线索,令人体悟到一层又一层的历史。 <br/><br/>&nbsp;&nbsp;&nbsp;&nbsp;但我没有想到的是,这部厚达600页的小说,以一个简单故事为线索,竟然生出波澜壮阔。 <br/><br/>&nbsp;&nbsp;&nbsp;&nbsp;一个细密画家被同伴杀死在城郊。一个远行多年的男子回到伊斯坦布尔,拜访他的姨父、他所爱的女人的父亲、被杀画家的雇主。一个用法兰克风格绘画来描绘奥斯曼帝国的秘密项目,涉及这位姨父、四名杰出细密画家,其中包含了死者和凶手。一个大师,经历了徒弟们的背叛。一个说书人,模仿画中的狗、树、撒旦,在咖啡馆里调侃讥讽。 <br/><br/>&nbsp;&nbsp;&nbsp;&nbsp;从一具尸体开场,以一桩凶杀案的水落石出结束,中间铺排着发生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阴谋与凶杀,以及缠绵悱恻的爱情。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杰出的悬疑小说,语言绚丽,结构精巧。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海峡与船只、寺庙与广场、无人的小巷、热烈的阳光,四百年前的伊斯坦布尔在帕慕克的笔下一时奔涌出来,历历如新。 <br/><br/>&nbsp;&nbsp;&nbsp;&nbsp;假如它就是一部《达·芬奇密码》式的历史悬疑。也许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找出主角,沿着他的目光去经历故事,评判配角,抓出凶手,破解谜团。但是,真正开始阅读后,我想你的疑惑一定与我相同:谁才是主角呢? <br/><br/>&nbsp;&nbsp;&nbsp;&nbsp;翻翻目录就会发现,在这本书里,所有有幸占据一个章节的角Se都在像主角一样发言。这里似乎没有主角。但每一个标题跟其他标题紧紧关联,每一个标题都意味着视点人物的替换,小说在一个个头脑之间传递着前进。这种仿佛繁复舞步的结构反而比固定在一个人物身上的视角更为吸引人,许多扇窗口一起打开任人观看并没有让悬念变得更少。 <br/><br/>&nbsp;&nbsp;&nbsp;&nbsp;而这些言辞与思想,带着阿拉伯人、奥斯曼人的特有调调,借助比喻和一千零一夜式的故事,变得五彩斑斓、丰富无比,质感与细节洋溢在每一个字上。 <br/><br/>&nbsp;&nbsp;&nbsp;&nbsp;现在你可能已经猜疑本书的主角并非人物,而是理念,它躲藏在章节之间,借助他人之口发言。这个人代表着古老的细密画的精神,而那个人代表外来的法兰克传统,如此云云。似乎整个故事乃是不同的理念争斗的投影。 <br/><br/>&nbsp;&nbsp;&nbsp;&nbsp;但是没有这么容易。书中人物会一次次重复出场,一次又一次地参与小说的故事,每一次参与,都可能令你发觉自己上一次对他的理解是残缺的,或者离题的。仿佛在半透明的画页上一次又一次覆盖上新的内容,最终谁也没办法在这层叠的画面中指出一个简明的构图布局,相反,偷懒的读者总是被带领着奔向不同的方向: <br/><br/>&nbsp;&nbsp;&nbsp;&nbsp;你可能把它看成一个奥斯曼女人在穿插叙述着她对年轻时代的记忆。 <br/><br/>&nbsp;&nbsp;&nbsp;&nbsp;你可能把它看成关于画坊里一同长大的画师们在经历背叛、猜疑、死亡之后回想生平的故事。 <br/><br/>&nbsp;&nbsp;&nbsp;&nbsp;你也可能把它看成一千零一夜那样的故事集,通过书中人物之口,你看到“细密画”及“细密画大师”经历过诸王、帝国、入侵与叛乱诸多离合后的前世今生。 <br/><br/>&nbsp;&nbsp;&nbsp;&nbsp;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关键性的理念呢?它贯穿在整部小说的始终,贯穿在那些纷繁复杂的理念背后,借着理念的斗争彰显自己的存在。一旦我们抓住它,就能够将所有的理念、所有的故事作完美的分类,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让这些七嘴八舌的讲话人闭嘴,纷纷满足于这种最本质的叙事。 <br/><br/>&nbsp;&nbsp;&nbsp;&nbsp;也许答案就在标题里:“我的名字叫红”。 <br/><br/>&nbsp;&nbsp;&nbsp;&nbsp;这不但是标题,同时也被作者辟为一章单独放在本书最为激荡人心的部分。它的发言者不是可以推动故事发展的人物,也不是满口调侃讥讽俏皮话的画中物。“红”只是一种颜Se,纯正的颜Se。红就是红,没有深红、浅红之分。也没有清晨阳光下的红、黄昏反照下的红。 <br/><br/>&nbsp;&nbsp;&nbsp;&nbsp;有人认为红Se在这里隐喻的是信仰与真主,而我觉得红Se正代表着细密画的秘密:它是凡间事物之上的典范,是理想圆足的真主眼中的世界。“红”正是理解细密画这种排斥个人风格与人物个体特征的艺术的关键,也正是坚持细密画还是改变细密画这场斗争背后的价值所在。 <br/><br/>&nbsp;&nbsp;&nbsp;&nbsp;但是我坚持认为,“红”仍然不是本书的主角,帕慕克想写的也不仅仅是一部有关细密画背后的历史与信仰之争的故事,尽管这个主题已足够宏大。因为看完整本书,你会感觉到,书中的每个人或物之所以存在,绝不只是为了站在支持传统或者反对传统的某一边,充当读者对某一历史事件作出评判的人证物证。各种各样的声音交错而行,所经过的轨迹中已包含着它自身的意义。而我们只有把他们结合起来,不遗漏任何一个,就好像必须阅读整本书而不是片断章节,才能把握作者蕴涵在细节里的意图。 <br/><br/>&nbsp;&nbsp;&nbsp;&nbsp;书中一个年老细密画家说:“绘画的用意在于寻求安拉的记忆,从他观看世界的角度来观看世界。”“观看”,在我看来,才是这本小说的关键。你没有错,这本书的标题里就隐藏着有关“主角”的线索,但它不是“红”,而是“我的名字叫……”。是的,主角是这种结构,这种文体。这种不断转移视点的结构安排,并非是为了作者叙述的方便。它是带领我们进入故事最隐秘情节的主角,跟随它,按照它给我们设置的视角,我们才能体会深埋在作者心中的伊斯坦布尔的宏大,感受细密画背后信仰的力量,触摸奥斯曼女人和男人如潮汐般温柔而一往无前的情欲力量。 <br/><br/>&nbsp;&nbsp;&nbsp;&nbsp;所以,只有摈弃掉局外人的一切眼光,压制一切猎奇、漠不关心、指手画脚的心态,读者才能进入帕慕克在这本小说里营造的世界,才能最终了解帕慕克是一个如此野心勃勃的作者,而《我的名字叫红》是一部有着如此伟大抱负的小说,因为他和它试图让读者观看到的是只有安拉才能具备的视野,是一个宏大圆足的世界,一个“红”的世界。 </p><p></p><br/>(储卉娟)</div></td></tr></tbody></table>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center"><table class="MsoNormal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border="0" style="BACKGROUND: white; WIDTH: 570pt; mso-cellspacing: 0cm;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0cm;"><tbody><tr style="mso-yfti-irow: 0; mso-yfti-firstrow: yes;"><td style="BORDER-RIGHT: #ece9d8;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ece9d8;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ece9d8;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ece9d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我的名字叫红》一场异国美梦</span></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p></p></span></p></td></tr><tr style="mso-yfti-irow: 1;"><td style="BORDER-RIGHT: #ece9d8;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ece9d8; PADDING-LEFT: 0cm; BACKGROUND: whitesmoke;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ece9d8;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ece9d8;"><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作者:姚映然<span lang="EN-US">&nbsp;</span><span lang="EN-US">&nbsp;</span>更新时间:<span lang="EN-US">2006-8-1&nbsp;&nbsp;</span></span></p></td></tr><tr style="mso-yfti-irow: 2;"><td style="BORDER-RIGHT: #ece9d8;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ece9d8;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ece9d8;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ece9d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div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hr align="center" width="100%" color="#8ea7cd" noshade="noshade" size="1"/></span></div><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p></p></span></p></td></tr><tr style="mso-yfti-irow: 3; mso-yfti-lastrow: yes;"><td style="BORDER-RIGHT: #ece9d8;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ece9d8;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ece9d8;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ece9d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p>&nbsp;</p></span></p><p align="center"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nbsp;</span></strong><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一个富丽堂皇的伊斯兰世界,一场魔幻的异</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a href="http://search.china.alibaba.com/offer/&aring;&#155;&frac12;&ccedil;&frac34;&#142;.html" target="_blank"><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span lang="EN-US"><font color="#000000">国美</font></span></span></strong></a></span><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梦</span></strong><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br/></span></b><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土耳其文学巨擘奥尔罕·帕慕克第一部中文简体小说登陆中国 </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p></p></span></p><p align="center"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shapetype id="_x0000_t75" stroked="f" filled="f" path="m@4@5l@4@11@9@11@9@5xe" opreferrelative="t" ospt="75" coordsize="21600,21600"><stroke joinstyle="miter"></stroke><formulas><f eqn="if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f><f eqn="sum @0 1 0"></f><f eqn="sum 0 0 @1"></f><f eqn="prod @2 1 2"></f><f eqn="prod @3 21600 pixelWidth"></f><f eqn="prod @3 21600 pixelHeight"></f><f eqn="sum @0 0 1"></f><f eqn="prod @6 1 2"></f><f eqn="prod @7 21600 pixelWidth"></f><f eqn="sum @8 21600 0"></f><f eqn="prod @7 21600 pixelHeight"></f><f eqn="sum @10 21600 0"></f></formulas><path oconnecttype="rect" gradientshapeok="t" oextrusionok="f"></path><lock aspectratio="t" vext="edit"></lock></shapetype><shape id="_x0000_i1027" alt="" type="#_x0000_t75" style="WIDTH: 219pt; HEIGHT: 279pt;"><imagedata ohref="http://changsha.sohu.com/Culture/UploadFiles_8125/200608/20060801143905838.jpg" src="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imagedata></shape><p></p></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奥尔罕帕慕克的名字相信读者并不陌生。这位出生在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作家,正如这座跨越东方和西方的城市一样,兼具东西方的特Se,又超越了东西方的界限。这位最近大红大紫的土耳其作家的成名作《我的名字叫红》最近由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继本书以及帕慕克本人在欧美和台湾掀起的国际风潮之后,这部作品在大陆的问世必将引征服更多的中国读者。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帕慕克于<span lang="EN-US">1952 </span>年出生于伊斯坦堡,学习建筑的奥罕帕慕克是当今土耳其最重要也最畅销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波赫士、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自<span lang="EN-US">1979</span>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以来,帕慕克的写作生涯可谓荣誉等身,曾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独立小说奖、法国文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多种荣耀。<span lang="EN-US">1985</span>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Se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罕<span lang="EN-US">?</span>帕慕克。”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span lang="EN-US">1998</span>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并于<span lang="EN-US">2003</span>获得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十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成为包揽欧洲三大文学奖项的当代文学大师。地理上伊斯坦堡是欧洲的最边缘,帕慕克的小说却站上了欧洲文学的主流位置,欧洲人何以如此着迷于帕慕克?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小说的背景是<span lang="EN-US">16</span>世纪的奥斯曼帝国。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span lang="EN-US">1591</span>年,一位苏丹的细密画师被人谋杀,尸体被野蛮地抛入一口深井。画师生前接收了一项苏丹的秘密委托,与其他三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京城,分工合作,用欧洲的画法精心绘制一本旷世之作。他的死亡显然与这项秘密任务有关。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紧接着,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所有牵涉其中的画师都人人自危,除了自己,他们不相信任何人。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苏丹要求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究竟谁是凶手?动机是什么?青年黑能让自己的爱人重回怀抱么?作者让所有的角Se都现身说法了: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Se,两具尸体及死亡,甚至凶手全都站出来了。他们仿若有生命般,靠着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这本厚达<span lang="EN-US">500</span>页的小说,彷佛是一个精心构造的文字丛林,又像是一座哲学迷宫,更像是一间丰富的艺术宝库,穿行其中,我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第一次怯怯地从母亲手里接过一个叫<span lang="EN-US"><a href="http://search.china.alibaba.com/offer/&auml;&cedil;&#135;è&#138;±&ccedil;&shy;&#146;.html" target="_blank"><span lang="EN-US"><span lang="EN-US"><font color="#000000">万花筒</font></span></span></a></span>的东西,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一种感觉,就是目炫神迷。有人说,普鲁斯特是用文学追索个人记忆的大师,他能用自己的记忆带领我们触摸人类生活的各种感观。那么帕慕克无疑是探索伊斯兰文明灵魂的大师。从中我们可以读到<span lang="EN-US">16</span>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所有面向,艺术、宗教、人生、爱情、战争……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他用一张密密匝匝的网把我们带入各种诡计,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发现这位自称“忧郁落寞”的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几乎所有的可能性。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这是一场<span lang="EN-US">16</span>世纪的缠绵悱恻的爱恋。一位英俊智慧的青年,经历了<span lang="EN-US">12</span>年的颠沛流离,内心隐藏着自己对故乡恋人狂热的情感;一位早早嫁作人妇的美丽少妇一面对丈夫的弟弟意乱情迷,一面对昔日情人念念不忘,还要面对父亲被谋杀的严峻考验,她选择了爱情还是背叛……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这是一部关于罪恶与人性的历史诗篇。<span lang="EN-US">16</span>世纪的土耳其人与<span lang="EN-US">19</span>世纪的欧洲人,<span lang="EN-US">20</span>世纪的美国人一样,无一能逃脱人性与罪恶的轮回。金钱、权利、社会地位,甚至俊美的画师南徒都可以成为世人争夺的对象。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它还是一场艺术领域内的风格之战,是对东西方文化接触和冲突过程最生动描绘。我们是臣服于一代代细密画大师倾其一生心力,终止失明,没有个人风格和任何创新的制作的“伟大作品”。还是追随书中的四位画家接纳<span lang="EN-US"><a href="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2607.html" target="_blank"><span lang="EN-US"><span lang="EN-US"><font color="#000000">法兰</font></span></span></a></span>西绘画对风格的崇尚,使用精巧的透视法……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它更是一部推理小说,在关于艺术,哲学、人生的故事中,不断有人为之献出忠贞、生命,是什么在行凶?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它还是一个展示作者文学技法的大舞台。所有的角Se都是主人公,作者运用多重叙事的手法,让故事中的角Se都站在“我”的位置发声,每一章皆以“我”开头,“我的名字叫黑”、“我是奥罕”、“我将被称为凶手”、“是我,奥斯曼大师”、“我的名字叫<span lang="EN-US"><a href="http://search.china.alibaba.com/offer/&aelig;&copy;&#132;&aelig;&brvbar;&#132;.html" target="_blank"><span lang="EN-US"><span lang="EN-US"><font color="#000000">橄榄</font></span></span></a></span>”、“我的名字叫蝴蝶”……,每一个人都滔滔不绝的说自己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故事,但是让小说登于“历史魔幻”之境的,是帕慕克让“非人”的存在也成为叙述的主体,如“我是红”、“我是一匹马”、“我是一条狗”、“我是一棵树”、“我是一枚金币”、“我,撒旦”,它们说了什么?,作者使用了古典的伊斯兰文学技巧来说故事,却富涵十九世纪欧洲小说处理细节的方法。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  在这些粉墨登场的万物生灵竞赛中,我们彷佛也忘却了时间之门的存在,穿越时空,走在阴暗潮湿的伊斯坦布尔小路上。难怪有人说,帕慕克拥有“迷人的艺术天赋及邪灵般的智慧”,更有人说,他没能在<span lang="EN-US">2005</span>年出现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是因为他的小说太流行,太好看了。无论如何,跟随帕慕克,我们可以忘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开始一次异常美妙的异<span lang="EN-US"><a href="http://search.china.alibaba.com/offer/&aring;&#155;&frac12;&ccedil;&frac34;&#142;.html" target="_blank"><span lang="EN-US"><span lang="EN-US"><font color="#000000">国美</font></span></span></a></span>梦,领略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诡鹬之美,沉浸在一个充满智慧的悬念之中,重温最伟大的作家为我们带来的那些最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span lang="EN-US"><p></p></span></span></p></td></tr></tbody></table></div>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h5 align="center">奥尔罕·帕慕克:为文明的共存而写作<br/><br/>——《我的名字叫红》评论之三</h5><p class="post" align="center">云也退</p><p>&nbsp;&nbsp;&nbsp;&nbsp;10月15日,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的第三天,以土耳其律师联合会领导人之一的凯马尔·科林克西兹为首的一群人终于按捺不住愤怒。他们宣称:评审委员会给奥尔罕·帕慕克发奖是出于政治原因,是别有用心的。 </p><p>&nbsp;&nbsp;&nbsp;&nbsp;把全世界第一文学奖项发给一个持不同政见者,瑞典皇家学院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想必也对土耳其方面的反应早有心理准备。帕慕克的获奖让人想起36年前的索尔仁尼琴,想起22年前的捷克诗人塞弗尔特。作为深受人民爱戴的民族诗人,83岁的塞弗尔特及其家属不仅收到“不得前去领奖”的威胁,他的作品也在消息公布之后遭到更加严厉的查禁,民众只能秘密地进行庆祝,并为他的健康送上祝福。这次的帕慕克情况十分相似,自从他公开谈论了本国种族屠杀内幕之后,土耳其西北大城市贝莱吉克的民族主义者们反应神速,立刻举行了一次帕氏作品焚书秀,图书馆里他的书被勒令全部下架,人们在集会上撕毁他的照片,土耳其第一大报《Hürriyet》骂他为“卑鄙小人”,5月间,帕慕克甚至被迫取消了原定于要赴德举行的小说《雪》的朗读活动。现在,当他得知自己获得殊荣之后,第一反应也是推迟自己原定10月16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的有关亚美尼亚人屠杀的演讲,无疑,其中多少有安全方面的考虑。 </p><p>&nbsp;&nbsp;&nbsp;&nbsp;人们常把苏联的索尔仁尼琴和萧洛霍夫的事例进行对比,这两人的先后获奖,或许可以说明诺贝尔奖的判断标准(尤其是对非西方国家的作家而言),并不是只看重那些跟政府过不去的人。实际上,诺奖不可能与政治毫无干系,但政治立场本无法决定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就以帕慕克而言,全世界文学爱好者都会站在他的一边:因为他的才华有目共睹,他的争议来自持不同政见者的身份,创作成就却是无可置疑的(倒是前年耶利内克的创作成就后来备受质疑)。从《我的名字叫红》的中译本就可以看出,帕慕克具备了进入经典作家行列——或者用某外国媒体的话说,“进入瑞典皇家蜡像馆”——的一切条件。 </p><p>&nbsp;&nbsp;&nbsp;&nbsp;帕慕克在其作品中突显了“民族发言人”的身份,就像1990年诺奖得主、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那样,他也在自己的代表作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对本民族历史的了如指掌,以及对民族艺术瑰宝的热爱——帕慕克曾说自己一开始想当个画家,因为他是个无法在办公室里和别人共事,只能独处、创作、冥想的人。他在《红》中颂扬土耳其的艺术成就,它荟萃了拜占庭、波斯和伊斯兰三种文化的精华,在西方绘画进入现实主义时代之后继续保留了最初的梦幻Se彩;他通过主人公“黑”以及细密画掌门人奥斯曼大师的口吻无数次地赞美细密画艺术,赞美这一在真主安拉庇佑下的人类想象力的伟业。 </p><p>&nbsp;&nbsp;&nbsp;&nbsp;从某种意义上说,帕慕克为土耳其有所正名。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口碑并不好,一方面因为其劫掠成性,1453年结果了令无数西方文人魂牵梦绕的拜占庭,另一方面,伊斯兰文化对基督教的西方来说始终是个有威胁的他者。不过,帕慕克“正名”的方式是“局部还原”,是从一个侧面再现祖国的历史文化的盛衰,同时通过揭橥文化交融的事实,启发人们反思现实中所谓的“文明冲突”。在《红》中,他并没有因为怀恋早已作古的细密画艺术,而对来自西方法兰克人的绘画有所贬斥,把细密画的衰亡归咎于它的冲击;相反,帕慕克截取两种文化对撞时的一个断面加以描述,正是想启示读者:东方与西方都不是绝对的,两种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能从自己身上看到“他性”。 </p><p>&nbsp;&nbsp;&nbsp;&nbsp;这种洞见令帕慕克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超越了许多“民族作家”式的获奖者,例如1961年的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安德里奇相当于我国的巴金,他的小说代表作《德里纳河上的桥》讲述波斯尼亚人容忍(“抵抗”只是名义上的)外族入侵的历史,横跨500年;有意思的是,《桥》里的敌人正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殖民官员,他们用十字架穿过暴民肉身、陈尸示众的残忍行为,是那本小说施以浓墨重彩的情节之一。这种较为一元式的写作不会出现在帕慕克的笔下。我们在《红》的历史叙事中看不见任何刻意的美化,叙事人都承认苏丹宝库里无数的财富都来自侵略和攫夺,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帕慕克浓郁的民族感情——它来自一种贯穿于全书的“他必兴旺,我必衰落”的宿命感,来自一种劫波渡尽再回首时的心事浩茫;它不是简单的拥抱、哀恸、憎恨或忏悔,而是包含了所有这些。 </p><p>&nbsp;&nbsp;&nbsp;&nbsp;正是这种富有反思精神的民族关怀,促使帕慕克无畏地切入现实问题。《雪》的出版就是明证。这本小说揭露的卡斯城里的阴暗面貌,正是这个两肩背着宗教重负、一脚踏上现代化舷梯的国家政治失常的缩影:世俗政府为了加速现代化步伐,鲁莽地斩断宗教血脉,罔顾人民为之流血号哭——而最忠实于本土传统的又往往是那些底层人民,物质匮乏的他们需要更多的精神寄托。卡斯城的女孩子们为了维护穆斯林头巾的风俗而集体自杀,正是当局急功近利、无视宗教传统而结出的恶果;联系到《红》里的细密画家遭西方绘画诱惑时的恐慌乃至崩溃,帕慕克警告读者,不管东西方历史上曾结下多少恩怨,伊斯兰社会既有的规范、习俗、传统仍是必须尊重的,否则,等待人们的不是国际间的冲突和战争,就是国内的动乱。 </p><p>&nbsp;&nbsp;&nbsp;&nbsp;帕慕克坦承,他并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但是,“或许我25年来的小说一直在讨论这一点:我们必须面对所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关于身份,关于从属于一种文明,关于有些人所说的不同的文明不会走到一起的事实。”他说,他要通过文学来告诉读者,实际上事关重大的不是文明,而是人的生活,“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气味、颜Se和氛围,以及我们经历的点滴小事。”然而,土耳其政客们的暴戾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些以公共政策扼杀日常生活的肉食者一触即跳,立刻祭起“国家尊严”的护身符,开动暴力机器倨傲地反击。 </p><p>&nbsp;&nbsp;&nbsp;&nbsp;在狭隘的民族主义者面前,奥尔罕·帕慕克,这位卓越的土耳其民族知识分子的声音朴素而清晰:“20年来我一直在对土耳其人说,党派、文明、文化、东西方等等之间的冲突并不重要。但是,你们要认识到,实际上生活在其他大陆、其他文明的其他民族和你们是很相似的,你们可以通过文学知晓这一点。”文明可以“走到一起”,只要双方放弃本质主义的自我认知,不把自己定为真理唯一的继承人或捍卫者;宗教生活模式的和世俗现代化也并非水火不容,只是任何改革大计都必须带着良心实施。如果有更多的人可能接触到奥尔罕·帕慕克的这一点教诲,那么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p><p>&nbsp;&nbsp;&nbsp;&nbsp;(原载《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 </p>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h3>被帕慕克谋杀――评《我的名字叫红》</h3><div class="text">2006-10-13 11:30:23  作者:任海平 </div><div id="endText"><div class="endSummary"><ul><li>  《我的名字叫红》虽然具备爱情与谋杀这些畅销元素,但不意味着它是作者利用这些技法进行的大杂烩。它是一个精妙的组合,简直称得上圆融的无懈可击。它就像在华贵的西餐厅里举办的一场精美的自助餐,你可依自己的胃口,自取所需,皆有美妙享受。 </li></ul></div><p style="TEXT-INDENT: 2em;">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惊艳的书。满纸的流光溢彩,华贵的艳黄,令人心旌摇荡的红,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华丽,扑面而来,将我淹没。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将我深深折服。我在这样的一部小说面前感觉到自身阅读经验的弱小,我甚至被他行文的绵密与富丽震惊的一度失语。就像《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时眼睛和心灵不知道如何配合才好,但我仍然被它深深吸引。<p></p></p><p style="TEXT-INDENT: 2em;">通常,我被书吸引会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我会仔细地欣赏,不顾一切一样一口气观赏下去,不看完誓不罢休,心里总是念念不忘,看完后觉得心里无比的满足,长吁一口气,躺在床上,被阅读的激情给带领着,再仔细回味那么一会儿,觉得生活好极了,有好书读的日子简直称得上幸福。那些故事编得非常圆乎,情节设计丝丝入扣的小说经常会令我激情四溢,但激情之后,我往往会抛诸脑后,开展下一场激情阅读。再有一种就是仿佛如获至宝,拿在手里会觉得举目所及,唯有它最有价值,最值得付出心力,就好象发现了一座宝藏,或者碰巧在一段时间你有一块渴慕已久的最想吃的巧克力,总是舍不得把它发掘完或一下子吃完。总是想让它多陪伴你一段时间,时时想起。温存而意味深长地舔上一舔,有如每天收获甜蜜的爱情,总会有那么一点点动心。这样深情的堪称唯一的阅读体验,是《我的名字叫红》带给我的。就如经历了温馨的令人回味无穷的恋爱而进入了幸福恒定的婚姻,除了《我的名字叫红》,我的心里NO.1的位置再也不会给别人。<p></p></p><p style="TEXT-INDENT: 2em;">就如武林高手过招,不必动手只需动口,见招拆招已分胜负高下。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一出场即光芒四射,令一批颇有名声的小说黯然失Se。如果你以谋杀胜场,在侦探推理抑或悬疑小说的阵地本已扬名立万,《我的名字叫红》同样有谋杀与推理,一出场便是死人,一具尸体在井里颇为镇定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它(高雅先生)如何被谋杀,而且透露杀死高雅的人就是为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的其他三位画家之一,橄榄、鹳鸟、蝴蝶?气氛陡然紧张,迷云渐起,这种谋杀而且是身边人作案,一布局即抓住人心,令人时刻在接下来的字里行间试图寻找真凶……<p></p></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你以爱情动人,《我的名字叫红》所讲述的爱情毫不逊Se,爱情也是解读它的一种阅读方式。离家十二年混迹在外,深受爱情与初恋情人困扰的青年黑,重新回到了伊斯坦布尔,为了重新追求守寡在家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谢库瑞,黑加入到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书籍的阵营中,为那些精致的插画补上故事,而谢库瑞父亲突然被谋杀则使黑的爱情果实似近实远,要想真正得到谢库瑞的爱,黑就必须揪出真凶,一场爱情与谋杀之间的较量拉开帷幕……<p></p></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的名字叫红》虽然具备爱情与谋杀这些畅销元素,但不意味着它是作者利用这些技法进行的大杂烩。它是一个精妙的组合,简直称得上圆融的无懈可击。它就像在华贵的西餐厅里举办的一场精美的自助餐,你可依自己的胃口,自取所需,皆有美妙享受。你可以分析一段谋杀或者追寻书里的爱情,但这些,都不是帕慕克所极力要表现的。谋杀和爱情其实是《我的名字叫红》里的绿叶。<p></p></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知道帕慕克曾经醉心于细密画,曾经为他生长的伊斯坦布尔写过一部《伊斯坦布尔》,并差点依此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再加上《我的名字叫红》所透露的惊艳以及超乎寻常的精致的视觉冲击,书中不管是谋杀还是爱情都以绘画、艺术、风格等为描述主题,就会知道帕慕克有关爱情与谋杀的布局其实是为了阐发他的艺术理念,对细密画以及伊斯坦布尔的发自内心的异乎寻常的爱。这种理念在他精致的笔下通过一棵树、一只狗、一块金币、一个说书人、一匹马、两个孩子、四个画家包括潜在的凶手等的自述表现出来,他们的出场都是“我”,仿佛你就是他们(它们)最可亲近也最信任的人,他们在自述或述他的过程中,不断地提示着你去关注谋杀事件的进展,留意黑与谢库瑞的爱情,吸收作者对细密画的见解。这是一种最易打动人也最能俘获人心的表述方式。<p></p></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的名字叫红》吸引人的还不在于此。它的遣辞运句非常华美,语句充满哲思,行文富有节奏感,特别是强烈的画面感令人身心愉悦。书中大量运用了土耳其的民间传说以及历史故事。最高妙的是,《我的名字叫红》中有谋杀,作者在分析细密画家的风格时恰巧就运用了与谋杀类似的画作;书中有黑与谢库瑞的爱情,作者就采用了细密画大师毕萨德等关于席琳与胡斯莱夫的爱情画作;故事中套故事,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帕慕克讲了一个苏丹委制伟大手抄书籍的故事,而他本人也为我们制作了一个伟大书籍。</p></div>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rc"></div><div class="tit"><a class="titlink" title="feildingellen的空间 http://hi.baidu.com/feildingellen" href="http://hi.baidu.com/feildingellen">斑斓的世界</a></div><div class="desc">我的世界是斑斓的</div><div id="tabline">&nbsp;</div><div id="tab"></div><div class="stage"><div class="stagepad"><div style="WIDTH: 100%;"><table class="modth"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modtl" width="7">&nbsp;</td><td class="modtc" nowrap="nowrap"><div class="modhead"><span class="modtit"></span></div></td><td class="modtc" nowrap="nowrap" align="right"></td><td class="modtr" width="7">&nbsp;</td></tr></tbody></table><div class="modbox" id="m_blog"><div class="tit">我的名字叫红,你呢?</div><div class="date">2006-12-06 22:57</div><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tbody><tr><td><div class="cnt"><font size="2">我的名字叫红,我第一次接触他的时候是在家乐福的卖书的场地里面,那时候我没事情就去家乐福看免费的电影,书籍,一呆就是多半天,那是我最大的享受了.中午可以不回家吃饭的.&lt;&lt;疯狂的石头&gt;&gt;&lt;&lt;如果爱&gt;&gt;....很多影片都是在那里首映的,专门为了我们这些人.</font> <div><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在书架上面一个接一个的翻看,先看到易中天这个说话很直直的,带有强烈个性,关你什么事的风格的人物大传,品三国.看的好过瘾.想法就和常人不一样.我看了多半本,觉得双脚和双腿有些体力不支,就向右面的书架挪动.从畅销排名一二,看到排名九十位的.我突然看到一本书,我的名字叫红.很奇怪的一本书的.怎么会叫这个名字.我的好奇心又燃起了火焰.</font></div><div><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诺贝尔奖项得主,散索的文章,却有自己灵巧,活波,深沉,醒悟的篇篇佳作.我那天只看了一篇,就是一玫金币.金币是人人都会天天见到的东西,可是他以一玫金币的身份出现,从一种人的钱袋里到另外一种人的钱袋,从农民到做小生意的,从穷人到富人,从画家到商人,.....还不小心在下水道里面呆了一段时间.</font></div><div><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看得出神了,有些想象会更有意思,比如要是再想象下去就会出现一部很好的童话,钱币的遭遇,其实也就是人的生活.人就是天天在用币过活,进行着各种各样,形形SeSe的游戏.</font></div><div><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至于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叫红,红是什么颜Se?鲜艳的,火热的,奔放的,狂野的,迅速流行的.....我的名字叫红,虽然这是一个译过来的名字,可是它真的红了.有些警醒的,令人深思的,叫红;有些暗亚的,浓烈的,也叫红;有些明朗的,快活的更是红:怎么能不红呢?性格的,生命的,庄严的,伟大的,呕心历血的,怎能不叫红呢?</font></div><div><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名字叫红,有一天,可能是这样,我也会像<font color="#000080">奥尔罕·帕慕克那样,想象着世间的万物.发点感慨.却不感奢望像他那样鲜明,伟大.</font></font></div><div><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红,红,红,你看到了吗?我看到他的颜Se,形状了.那平静温馨的红.</font></div></div></td></tr></tbody></table><br/></div></div></div></div>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p></p><p>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一位土耳其作家奥尔罕&#8226;帕慕克。作为帕幕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唯一一部中文译本的《我的名字叫红》(以下简称《红》)最近引起了国内观众广泛的关注。我也从《南方周末》的介绍中被其深深吸引,便迫不及待地购买了。它也成了我最近稍微远离网络的唯一借口,愿安拉保佑(伊斯兰的习俗),我希望自己还会顽强地继续远离网络的诱惑,直到他的另外两部作品《雪》和《白Se城堡》来临。<br/><br/>故事发生在400多年前,在外游历的青年黑接到姨父的邀请,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故乡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想秘密绘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并作为特别礼物赠送给意大利威尼斯的统治者,作为友好的象征。为此,他委任姨父作为监工,将当朝最优秀的四位细密画家——高雅、蝴蝶、橄榄、颧鸟一一召集到一起,让他们分工合作,用欧洲的画法精心绘制一本旷世之作。<br/><br/>然而,当黑刚刚回到伊斯坦布尔,一边和姨父商量编撰文稿,一边想找机会接近他的旧情人——他姨父的女儿谢库瑞时,却意外得知镀金师高雅猝然地死于一次谋杀,而凶手极有可能就是其他三个画家之中的一人。文章就是在这样的恐怖的气氛中开始了,就如许多推理小说那样,充满了未知和神秘。<br/><br/>一开头便是“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这是高雅死后的留言。<br/><br/>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叙事方式呢,死人也可以说话?<br/><br/>许多读者和我一样都感到非常好奇,帕慕克在《红》里面创造了一种十分特别的叙事方法,就是始终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描述故事情节,无论他有无生命,且不停切换主体。比如有章节名字叫“我的名字叫黑”的出现了11次,“我,谢库瑞”出现8次,“我是你们的姨夫”5次等等。甚至干脆就是“人们将称我为凶手”。第一人称的好处就是能大量地体现内心世界,并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观体验:读者仿佛附着在他身上,和他用同一双睛看到四周,与用他靠同一双耳朵收听各种声音,并用他的嘴来滔滔不绝地讲述道理。<br/><br/>你甚至都能听到他的呼吸,一起一伏,他就是那个神秘的凶手么?或许是。但你始终无从了解真正的凶手是谁,因为作者帕幕克终始终将读者的视角死死限制住。<br/><br/>据说,著名语言大师艾柯也有类似的推理著作《玫瑰之名》,但那纯粹的是走推理小说的路线。帕幕克年轻时学习建筑学,在《红》这篇小说中,他将笔下的故事情节如同建筑一般精心构造。但,如果说《红》只是一个设计精巧规模宏大的建筑的话,那还远远不够。《红》的主题却是以展现文化冲突的。<br/><br/>細密画(miniature)是波斯(现今伊朗一带)艺术的重要门类,始于《古兰经》的边饰图案。主要用作书籍的插画及封面和扉页上的装饰图案。在伊斯坦布尔,属于宫廷绘画艺术细密画,仅仅服务于帕夏(总督)国王,有着极其保守的传统。一个合格的细密派画家得从小在宫廷画坊接受最严格的训练,遭受无数呵斥甚至鞭打,年轻时就可能成为驼背,年老时更可能因过度用眼而导致失明。<br/><br/>而细密画的最高境界,让我们都非常震惊地,竟然就是双目失明!因为它坚信“就算是最拙劣的画家,一副画也只有靠记忆才可能产生......当失明细密画家的记忆到达安拉身边时,那里是绝对的安静、幸福的黑暗,以及一张白纸的永恒无限”<br/><br/>据说,大师谢赫.阿里完成了不朽的画卷《胡斯莱夫与席琳》之后,被自私的黑羊王朝吉罕王刺瞎了眼睛,后投奔到白羊王朝,但他靠惊人的的记忆力重新画出了原作。<br/><br/>“是的,没错,我是瞎了。”他解释说,“但我记得最近十一年来所绘的手抄本中所有的优美,包括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笔触。而我的手也能够在我看不见的情况下凭记忆再画一遍。伟大的陛下,我可以为您画出绝世经典。因为我的眼睛不再受世间的污秽所扰,我将能以记忆中最纯净的模样,描绘出安拉的一切美丽。”<br/><br/>于是,白羊王朝最终依靠这个精神力量,击败了强大的黑羊王朝。<br/><br/>“它是一个人绘画的极致:它是在安拉的黑暗中看见事物。”说这句话的是奥斯曼大师,当时的画坊总监。他和黑都有幸目睹了历代的经典画卷,然后,他选择了用先师的金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br/><br/>看看当今的武侠小说,剑于心中甚于剑于手中,所表达的也几乎同样的一个境界。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关于它对于网球的灵感,网球最终还是要睁着双眼,靠球拍去打的。</p><p></p><p>在帕幕克的笔下,伊斯兰和西方的艺术领域,它们没有接触前,原本是两个高速旋转的不相关的星体。当它们碰撞之后,它们的内部便发出了激烈的反应,许多物质喷涌而出。于是,帕幕克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描述这样的撞击,他令人惊讶地这种第一人称推广到非人物甚至无生命的事物中,如一颗树,一匹马,一枚金币,甚至是一种颜Se——红。在他笔下,人可以叙事,树也能说话,金币也能开口。<br/><br/>这真是,离奇诡异却是精彩异常的多声部合唱曲!<br/><br/>关于细密画的第二个焦点,就是有关绘画的风格问题。<br/><br/>服务于宗教的细密画,它要求是严格的传承和延续精神,如同生物的物种一样将先代的故事一成不变地记录下来,供后人敬仰。因而,画家是不能有自己的风格和签名的。所有的绘画技巧,通过口传身教,如同荣耀的《古兰经》一样永恒不变。一幅画,通常是由不同的画师来分工合作,各司其责完成的,最后的结果是不能辨认出哪个部分是谁完成的。“有时候,鸟的翅膀、树叶悬附在枝丫的模样、屋檐的弯曲、云朵飘浮的姿态或女人的笑脸会代代相传,通过展示、教导和记忆由大师传给学生,几个世纪以来就这样流传了下来。”<br/><br/>忘记个性,对于每个执着的艺术追求者来说,无疑是极其残酷的。但倘若稍加冒犯,结果可能非常严厉,大师会用历史上一位画家偷偷加上自己签名后被刺瞎双眼这样的示例来告诫后来者。所以,有好几次他们都想试图加入自己的个性,但是都惧怕于传统的威慑而放弃了。<br/><br/>不过,逐渐流入伊斯兰领域的西方绘画艺术却讲究个性和美感,并对细密画家们产生了莫大的诱惑。一个技艺更为纯熟的法兰克画师告诉另一位说:“新风格的绘画需要这样一种才能,当你画了这座森林中的一棵树后,看过画的人来到这里,若他愿意的话,便可从所有树木里准确无误地找出那一棵树。”<br/><br/>有趣的是,反而是那些微不足道的部分,那些无关图画重点的各种琐碎,如马的鼻子,蹄子,岩石和旁人的姿态,才可能隐含了一个细密画师的真实风格——那些不经意流露的重复技巧。也就是这种特别签名,成了后来找获真凶的线索。<br/><br/>最后的焦点,也是情节的重点,就是关于绘画的技巧和对象。<br/><br/>传统的细密画,是以安拉的眼光来看世界的,宗教事物永远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而法兰克派为代表的西方画法创造的透视画法,却利用类似于焦距的手法来体现事物的大小和距离。“用远景画法把一只马蝇和一座清真寺画得几乎同样大小——借口说清真寺是远景——以此亵渎了我们的宗教,嘲笑了前往清真寺参加祷告的穆斯林。”<br/><br/>“采用透视科学和威尼斯大师的技法,纯粹是撒旦的诱惑!”坚持细密派风格的高雅说道。被同样遭到细密画派排斥的还有西方的阴影技巧。当奥斯曼大师被迫要求模仿一幅威尼斯油画后,感觉到巨大的耻辱。<br/><br/>让细密画派们更无法忍受的还有西方画无处不在的描绘对象,细密画认为: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故事,才应该是绘画的主题。任何私欲的自我欣赏对象,都不能成为动笔的对象的。包括西方人喜爱的肖像画。<br/><br/>虽然在文中描述的年代,细密画风的继承精神显然已经随着伊斯兰经济和政治的衰退而不再那么坚韧,所以大师们尽管一边坚持那些口头上的原则,一边偷偷画些小作来赚取外快。但是当他们发现最后一个任务,也就是第十幅画的全貌后,还是造成了巨大的信仰冲击。这竟然是一幅用西方透视技巧画出的苏丹肖像画!更可怕的罪过——在我们的绘画中引进法拉克技巧的必然结果——则是要依照真人大小描绘苏丹陛下的肖像,还要画出他脸上所有的细节!<br/><br/>于是,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毅然阻挡的,默认的,悄悄改良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两个反差最大的画家出项了严重冲突,高雅被杀!<br/><br/>然而,肖像画是描绘人类的美好容颜,这样基本的需求又如何是能被阻挡?就连一个最坚定的细密画家也会对于画自己的肖像画而怦然心动,尽管他已经失去描绘自己容貌的信心和勇气。<br/><br/>在我看来,文中描写的情节非常有代表性和现实性。当文化艺术和经济政治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往往是前者被迫让位于后者,我甚至联想到让我悲泣的一些古村落。苏丹陛下为了讨好日益强大的西方列国,不得不迎合他们的喜好,用西方的艺术手法来获取他们的好感。就如我们的年代,许多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和变味,无不是经济利益使然!<br/><br/>《我的名字是红》这个书名也是很令人思索的,红是一种颜Se,代表一种宗教信仰。两个失明的画家在谈论时说“颜Se的意义在于它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看到了。”另一位说“我们无法向一个看不见的人解释红Se。”如果脱离了宗教信仰,而仅仅从美学的观点看待绘画艺术,细密画是无法被人理解的,也没有无生存空间的。<br/><br/>文章的结尾,从英国来的大时钟安放在伊斯坦布尔的高处,不停地鸣响。这座成为全伊斯坦布尔愚夫愚妇惊奇焦点的时钟,不出所料因为象征异教徒的力量,成为虔诚教徒和苏丹陛下的眼中钉。直到一天半夜,苏丹艾哈迈德似乎得到安拉的启示,抓起长矛从后宫跑下御花园,把时钟和上面的雕像砸个粉碎。<br/><br/>我非常喜欢他笔下的故乡——伊斯坦布尔,那儿永远都是冰冷,忧郁和孤独,但又是充满爱恋。正如我的故乡,每次回去都是冰冷的冬日,我已经不记得那儿春日的翠绿,夏日的阳光,秋日的余晖。黑说,这是他分离十二年的感觉,我似乎也快了吧。<br/><br/>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称“他在对家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br/><br/>我深以为然!</p><p></p><p></p><p>【作者: 磨坊工】</p>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名字叫红读者反应两极分化<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30" bgcolor="#f4f4f4"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p>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颖 秦佳</p><p></p><p></p></td></tr></tbody></table>出版方紧急加印 <p>&nbsp;&nbsp;&nbsp;&nbsp;对于帕慕克的得奖,已经推出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中文简体字版的北京世纪文景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宏俊表示,这个奖颁给帕慕克,对他们而言,并不意外。昨晚,出版方已经紧急加印了数字。 </p><p align="center">&nbsp;<img alt="" src="http://www.bookicp.com/eWebEditor/200606/2006101741343243.jpg" border="0"/>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800000">《我的名字叫红》封面</font> </p><p>&nbsp;&nbsp;&nbsp; 对于当初慧眼引进帕慕克的书,施宏俊表示,当时选择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并不是想去做一本畅销书,而是想做些新的文学作品的尝试。就像当时引进《达·芬奇密码》一样,当时国内市场上尚未有历史悬疑小说这一类,引进帕慕克的作品同样如此。西方的主流文学,除了英美文学之外,其实还有很多边缘文化和另类文化,这是很大的一个市场,也是被忽视的一个市场。 </p><p>&nbsp;&nbsp;&nbsp;&nbsp;施宏俊说:“我们了解帕慕克,也是通过他在英美世界的影响才知道的。签约引进帕慕克的书时,我们一口气就签了三本,包括《我的名字叫红》、《白Se城堡》、《雪》,版税完全是按照正常的文学作品来操作,绝非畅销书的价格。我们的初衷,不是要读者马上去关注这个小说,也不是西方社会流行什么就去跟什么,而是想做一些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书。像去年底推出的《追风筝的人》,一下子就激起了读者对阿富汗文化的兴趣。而帕慕克的小说,也引起了人们对伊斯兰文化的兴趣。打个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帕慕克在土耳其,与张艺谋在中国的地位有些类似,张艺谋把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大家都觉得,张艺谋心中潜在的观众是老外。而在土耳其,很多人也觉得,帕慕克心中潜在的读者是西方世界。这一点虽然很有争议,但是,正是其作品中浓郁的地域Se彩,让人读得似懂非懂的,才让这部小说充满了神秘感。” </p><p>&nbsp;&nbsp;&nbsp;&nbsp;这本书在中国面世后,得到的市场反响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喜欢的人会喜欢得不得了,甚至舍不得一下子把它读完。而不喜欢的人,觉得根本就读不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一般读者身上,也发生在作家圈内。施宏俊表示:“我们不是要把帕慕克的书打造成一本大众畅销书。大家对这本书有争议,才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 </p><p>&nbsp;&nbsp;&nbsp;&nbsp;据出版方透露,《我的名字叫红》目前已经发行了3万册,按计划,下个月将推出他的《白Se城堡》,明年初推出《雪》。 </p><p><strong><font color="#800000">&nbsp;&nbsp;&nbsp;&nbsp;《我的名字叫红》沪上专家众说纷纭</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9月底,出版方为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在沪召开了一次作品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的观点截然不同。 </p><p>&nbsp;&nbsp;&nbsp;&nbsp;以作家孙甘露、小宝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小说。但是另一派则尖锐地指出了小说中过于卖弄知识的部分。评论家吴亮坦言,自己完全没法把这书读完。 </p><p>&nbsp;&nbsp;&nbsp;&nbsp;昨天在诺奖公布后,记者再次回访了参与研讨会的部分上海作家。 </p><p><font id="fontzoom">G&gt;吴亮:帕慕克的小说读不懂 <strong></strong> <p>&nbsp;&nbsp;&nbsp;&nbsp;昨天,当记者把帕慕克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告诉吴亮时,他没有惊讶,甚至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这些年来,诺奖并没有推出什么特别有震撼力的作品,这种颁奖没有什么好激动人心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出现什么大师。” </p><p>&nbsp;&nbsp;&nbsp;&nbsp;当记者问吴亮,在得知帕慕克得奖的消息后,是否会再把那本他认为根本没法读的作品找来一读时,吴亮再度摇头否认:“我对这样的小说缺乏耐心。写得太弯弯绕绕,读这样一个小说,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搞清它的脉络。也许这是我自身的原因吧。如果这样的书倒退到20年,也许我会很有兴趣,但是,以我现在这样的状态和年龄,对于这类需要玩智商的小说,已经兴趣不大。或许别人会有兴趣,也或许是评委们看腻了某种东西,希望来一个平衡,也未可知。” </p><p><strong>&nbsp;&nbsp;&nbsp;&nbsp;孙甘露:小说巧妙融合各种元素</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对于帕慕克获奖,孙甘露表示并不吃惊,在他看来,这位作家本身在当代世界文坛上就有较高的地位,其小说也非常有意思。 </p><p>&nbsp;&nbsp;&nbsp;&nbsp;孙甘露认为,帕慕克的小说中,巧妙地融合了各种元素,其中既有古典文学作品的细腻化,又兼有当代通俗小说的成分,本身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小说艺术。他的作品,在西方的传统小说写作手法中融入东方元素,既有经典小说的写作手法,也有通俗小说的表现手法。作者本身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发现其本身所关心的问题,其实是一种东、西方之间文化的冲突,更可以看作是对当代文化的一种认识和批判。 </p><p>&nbsp;&nbsp;&nbsp;&nbsp;至于在前不久的研讨会上帕慕克作品《我的名字叫红》所引起的争议,孙甘露表示,很大程度上与作品本身是从土耳其文直接翻译过来有关。他表示,要比较客观地评价一部作品需要对作品背景作更多的了解。 </p><p><strong>&nbsp;&nbsp;&nbsp;&nbsp;小宝:诺奖包容性扩大</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作品思想容量大、见解深刻、可读性强,是作家小宝对帕慕克的评论。在他看来,帕慕克能够获得该奖项,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诺贝尔文学奖的包容性扩大了。 </p><p>&nbsp;&nbsp;&nbsp;&nbsp;与部分觉得《我的名字叫红》这部作品比较难懂的人相比,小宝认为,其实令部分人觉得阅读困难的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背景所触及的知识。假如出版社能够附加一些与作品背景相关的解释和注释,对于理解其作品本身能有很大的帮助。 </p><p>&nbsp;&nbsp;&nbsp;&nbsp;小宝表示,帕慕克这位作家的居住城市横跨欧、亚两洲,能够深刻地体会东、西两种文化的冲突,同时这个也成为帕慕克作品最大的主题,并且他在作品中充分着力还原土耳其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特Se。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想要读懂帕慕克的作品,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的积累,并且在阅读速度上以慢为好。</p></font></p><p>&nbsp;&nbsp;&nbsp;&nbsp;昨天,当记者把帕慕克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告诉吴亮时,他没有惊讶,甚至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这些年来,诺奖并没有推出什么特别有震撼力的作品,这种颁奖没有什么好激动人心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出现什么大师。” </p><p>&nbsp;&nbsp;&nbsp;&nbsp;当记者问吴亮,在得知帕慕克得奖的消息后,是否会再把那本他认为根本没法读的作品找来一读时,吴亮再度摇头否认:“我对这样的小说缺乏耐心。写得太弯弯绕绕,读这样一个小说,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搞清它的脉络。也许这是我自身的原因吧。如果这样的书倒退到20年,也许我会很有兴趣,但是,以我现在这样的状态和年龄,对于这类需要玩智商的小说,已经兴趣不大。或许别人会有兴趣,也或许是评委们看腻了某种东西,希望来一个平衡,也未可知。” </p><p><strong>&nbsp;&nbsp;&nbsp;&nbsp;孙甘露:小说巧妙融合各种元素</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对于帕慕克获奖,孙甘露表示并不吃惊,在他看来,这位作家本身在当代世界文坛上就有较高的地位,其小说也非常有意思。 </p><p>&nbsp;&nbsp;&nbsp;&nbsp;孙甘露认为,帕慕克的小说中,巧妙地融合了各种元素,其中既有古典文学作品的细腻化,又兼有当代通俗小说的成分,本身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小说艺术。他的作品,在西方的传统小说写作手法中融入东方元素,既有经典小说的写作手法,也有通俗小说的表现手法。作者本身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发现其本身所关心的问题,其实是一种东、西方之间文化的冲突,更可以看作是对当代文化的一种认识和批判。 </p><p>&nbsp;&nbsp;&nbsp;&nbsp;至于在前不久的研讨会上帕慕克作品《我的名字叫红》所引起的争议,孙甘露表示,很大程度上与作品本身是从土耳其文直接翻译过来有关。他表示,要比较客观地评价一部作品需要对作品背景作更多的了解。 </p><p><strong>&nbsp;&nbsp;&nbsp;&nbsp;小宝:诺奖包容性扩大</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作品思想容量大、见解深刻、可读性强,是作家小宝对帕慕克的评论。在他看来,帕慕克能够获得该奖项,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诺贝尔文学奖的包容性扩大了。 </p><p>&nbsp;&nbsp;&nbsp;&nbsp;与部分觉得《我的名字叫红》这部作品比较难懂的人相比,小宝认为,其实令部分人觉得阅读困难的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背景所触及的知识。假如出版社能够附加一些与作品背景相关的解释和注释,对于理解其作品本身能有很大的帮助。 </p><p>&nbsp;&nbsp;&nbsp;&nbsp;小宝表示,帕慕克这位作家的居住城市横跨欧、亚两洲,能够深刻地体会东、西两种文化的冲突,同时这个也成为帕慕克作品最大的主题,并且他在作品中充分着力还原土耳其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特Se。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想要读懂帕慕克的作品,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的积累,并且在阅读速度上以慢为好。</p><p></p><p>&nbsp;&nbsp;&nbsp;&nbsp;昨天,当记者把帕慕克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告诉吴亮时,他没有惊讶,甚至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这些年来,诺奖并没有推出什么特别有震撼力的作品,这种颁奖没有什么好激动人心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出现什么大师。” </p><p>&nbsp;&nbsp;&nbsp;&nbsp;当记者问吴亮,在得知帕慕克得奖的消息后,是否会再把那本他认为根本没法读的作品找来一读时,吴亮再度摇头否认:“我对这样的小说缺乏耐心。写得太弯弯绕绕,读这样一个小说,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搞清它的脉络。也许这是我自身的原因吧。如果这样的书倒退到20年,也许我会很有兴趣,但是,以我现在这样的状态和年龄,对于这类需要玩智商的小说,已经兴趣不大。或许别人会有兴趣,也或许是评委们看腻了某种东西,希望来一个平衡,也未可知。” </p><p>众说帕慕克 <br/>摘选整理自“《我的名字叫红》北京研讨会”发言录音 <br/><br/>莫言:虽然这个小说看了一半,或者说仅仅看了一小半,也能感觉到帕慕克惊人的艺术才华和他贯通东西的学养。他的小说,我感觉到是一个杂交种,里面有基督教文明的影响,也有伊斯兰文明的影响。里面有民族的传承,也有外来的文化,有爱情故事,也有暗杀的阴谋。他的叙事角度多边,狗也说话,树也说话,看他的小说,仿佛是在看一个用五彩玻璃镶嵌出来的不断旋转的圆球。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引领时代潮流的小说,在当今泛娱乐的时代,要想把读者从娱乐当中拉回来,让读者坐在桌前读你的作品,那么就必须要向帕慕克学习。我们要学习帕慕克对小说艺术的高度重视,如果帕慕克的小说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的话,这本小说本身的故事内核确实并不特别地令人惊讶。正是他这种高度的,非常熟练的叙事技巧,才使《我的名字叫红》这部小说引起了全世界不同语种读者的注意。&nbsp; <br/><br/>  我们还要学习帕慕克叙事过程当中轻松的方式,他非常巧妙地处理了沉重和轻松,严肃和通俗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帕慕克对他的伊斯坦布尔的热爱和对地理文化的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举重若轻。&nbsp; <br/><br/>  总体感觉,这本书写得虽然轻巧,但是处处充满了现实。好像写的是与现代生活没有关系的事情,但实际上每一个细节都跟当今的生活密切相关。他看起来写的是土耳其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在读者心中依然会引起很多丰富的联想,这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故乡,联想到自己个人的生活经验。&nbsp;  &nbsp; <br/>陆建德:其实我们对土耳其文学是很熟悉的,这个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13世纪的时候,在土耳其有个人的名字叫纳斯尔丁·霍加,他在清真寺里面工作,后来成了神学家。他最擅长的是讲笑话,胸中有无数个笑话,这些笑话成了土耳其人民丰富的文化资源。他的中文名字是纳斯尔丁·阿凡提。现在我们想到最戏剧化的人物时会想到阿凡提,实际上是因为在13世纪文学作品里面讲到了阿凡提。&nbsp; <br/><br/>  前几年我们有一次请美国教授来讲学,这位美国教授当时就非常推崇帕慕克。他读的是英文译本。他说他的一些朋友也很喜欢帕慕克,但他的一个法国朋友看到《我的名字叫红》时,翻了几页就不要看了,因为觉得写作风格、文体很装腔作势——这是因为法国文学本身在文体的实验上已经十分成熟了。&nbsp; <br/><br/>  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的写作过程中受西方文学、欧美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他在这本书里面有意识地采用了多视角的叙事。但是帕慕克在后期还有一些作品,跟《我的名字叫红》风格并不一样。&nbsp; <br/><br/>  《我的名字叫红》里面其实牵扯到不少宗教文化的冲突,我知道有很多的英美文学研究者,他们有流派的背景,非常关注哪一部著作里面有反犹形象,如果有反犹倾向,他们就极其敏感。这些让我们意识到文学的背景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帕慕克给我们出一个新的难题,教我们用成熟老练的眼光来观看字里行间传达的信息。为此,我向帕慕克致敬。 </p><p></p>* K) Y8 L& H. i+ ?9 s*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5 21:09:44编辑过]
" \" i( C6 s0 B1 S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