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近日,黑龙江一家9口聚餐,吃了自制“酸汤子”发生食物中毒,目前造成7人死亡。目前媒体披露,该食品在冰箱里已经冷冻了一年,经检测其中黄曲霉毒素超标,初步判定黄曲霉毒素中毒。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黄曲霉毒素的确很毒,黄曲霉毒素并非某一种,而是具有一个双氢呋喃和一个氧杂萘邻酮结构的十几种有毒化合物。其中一种最强的黄曲霉毒素B1,毒性是氰化钾的100倍,是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一般产生于粮食(如:玉米、花生、稻谷、小麦、大麦、黄豆等)的储存阶段。如果温度适宜(12℃~42℃),水分含量合适(13%以上),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就会开始产毒。
过去,在饥荒的时候,的确有人会因为吃了霉变粮食,一次性摄入大量黄曲霉毒素,造成急性中毒而丧命。现如今黄曲霉毒素对人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致癌性,如果人们长期小剂量摄入,易导致癌症发生。此次引起食物中毒的“酸汤子”,是传统的满族食品,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只有少数村镇居民,会自己制作这种加工起来会很麻烦的食品。
酸汤子制作过程:制作酸汤子的原料很简单,就是玉米。将玉米用水浸泡十来天,直到略微发酵变酸,然后磨成糊状。这种发酵的玉米糊质地很软,只要经过磨具稍微挤压就能成为面条状,用沸水煮熟并调味就成了酸汤子。
家庭自制酸汤子,原料肯定不会使用严重霉变玉米。并且张秀娟等人在《玉米酸汤子制作过程中真菌毒素迁移规律研究》中提到,成品酸汤子,其黄曲霉毒素含量只有原料玉米的16.73%。也就是说在制作酸汤子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降低黄曲霉毒素含量的过程。并且由于冰箱的冷冻过程中,微生物普遍处于休眠状态不会产毒。
细心的读者读到这里也许会发现,在酸汤子玉米原料不会严重霉变,加工过程还会大幅度减毒,食品长期冷冻贮存没有产毒条件的前提下,即使原料中检出黄曲霉毒素,也很难让人相信酸汤子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能高到让人急性中毒致死的水平。所以有食品安全专家就提出,此次真凶可能是“椰毒假单胞菌”的观点。大福之前就发过一篇相关文章:“毒河粉”致死,夏季要当心这种剧毒细菌!
起因是7月28日,广东揭阳市一家“石头肠粉店”发生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被细菌污染的毒河粉造成11人送医,1人去世的悲剧。椰毒假单胞菌会分泌一种名为“米酵菌酸”的毒素,一旦吃了含有这种毒素的食物,会很快引发急性中毒,一般经过30分钟到12小时就会发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严重时会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惊厥抽搐等症状,死亡率高达41.8%。
在我国,发酵米面制品、河粉、肠粉、米线、陈村粉、濑粉等湿米粉,还有银耳、木耳等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风险比较大。我们回顾酸汤子的制作过程就会发现,它们都需要经历相似的发酵过程,从致死率和该类食物中毒发生率来看,此次酸汤子食物中毒事件,大概率存在毒椰假单胞菌的身影。
希望大家谨慎对待需要长时间发酵的食品,不只是酸汤子、河粉,像自酿葡萄酒、腐乳等都要小心。因为在家庭制作过程中,对发酵过程很难做到精确把控,加上没有专业检测条件对食品进行安全评估,无法确保发酵后的食品没有被致病菌严重污染。如果吃了这样的问题食品,轻则只是吃些致癌物质,自己身体暂时感觉不出来。重了可能就成了新闻标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