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遂宁竹编:
幻化精细竹编字画艺术
薄如蝉翼的竹丝,在艺人的手中轻盈飞舞,宛如冬日的雪花栖息于画布,透明晶莹的竹丝,变幻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一件件作品保持着书法艺术和图画的神韵,将竹编古朴典雅的形态呈现于世人眼前。
因典型的丘陵地貌,蜀中盛产慈竹,竹材编织工艺慢慢发展成为独特的竹编工艺。遂宁本土的竹编艺人在传统的工艺基础上,对竹丝精细加工,在图案中融入慈善之都——遂宁的大爱文化,并与各种书画作品相结合,发掘成一种可供观赏、使用的高档竹编艺术品,形成了本土特Se的精细竹编艺术。
跨越传统 融入创新工序
2009年,遂宁竹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传承人的赵勤,一手纯熟的竹编手艺,将不起眼的竹丝编织成令人称绝的画卷。
赵勤告诉记者,遂宁的竹编历史久远,最早编织的是生活用具,如背篼、萝筐、凉席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编工艺水平得到新的发展,除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外,还新加入十多道竹丝处理工序,编织出一批工艺水平较高的竹编产品。
“经过数十道工序处理后,竹丝薄如蝉翼、细如发丝、透明晶莹,不腐不蛀、永不褪Se。”捋着一缕竹丝,赵勤说,这些竹丝经过特殊加工后,才能用于编织。竹编产品形式多样,有平面字画、各种竹编生活用具,既是生活用品和美化家庭的装饰品,又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传承故事 独自游历学艺
“爷爷是编凉席的老匠人。”自幼随爷爷学习竹编手艺的赵勤,少年时仅随身带着一把篾刀,独自到省内各地游历,为当地人加工竹编凉席,并学习当地的竹编技艺。经过多年累积,他的竹艺水平大为提高。学成回乡的他,将所学技艺融入本地竹编工序,竹编产品也完成了从实用品到工艺品的嬗变。
经过多年努力,赵勤的竹编工艺终于得到社会认可。2007年11月,他的竹编作品《竹编观音》、《松鹤图》获得部级博览会金奖、银奖;不久后,又传来喜讯,竹编精品《清明上河图》在第九届西部国际“三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08年,为祝福北京奥运会成功,赵勤历时7个月,足足用了35万根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竹编中华国宝图》,画中56只熊猫代表全国56个民族,欢乐和谐如一家。
遂宁竹编 后继传承缺人
当记者提及遂宁竹编的发展前景时,赵勤面露忧心之Se。他说,竹编艺术坊虽然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产品价值高,使用人群少,市场销售缓慢,经济收益较少,年轻人中几乎没人肯学,主要靠30岁以上的一批艺人支撑着,竹编人才青黄不接,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
(实习生 黄雪丽 实习记者 杨月梅 记者 周一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