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
/ n! P* l& z1 K |, H8 J s5 V8 R3 S- n6 Z6 _2 Z
导读* P4 `" Z* P# T& c
+ s; i: C* v2 p! V3 n) G5 F1 e0 }
上海放松限购是标志性事件,表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也加入到了加快松绑的行列。我们维持一二线放松限购是大势所趋的判断。下一步预计北京、深圳、广州等放松限购措施也会陆续出台。
. \& ]- W5 N7 M+ X# u6 H& S+ K
8 x5 ] }: w$ z房地产长期看人口,考虑到深圳、杭州、上海等人口流入和购买力情况,这些城市放松限购会有部分效果。2 @# X. Z# M: K9 }
2 B2 o& B' `& I, s: u5 U: s7 p* l在国家政策明朗的情况下,那些率先放松限购的城市将率先受益。率先放松限购的城市将获得购买力,楼市活跃以后有助于土地市场的恢复,同时买房落户有助于城市“抢人大战”,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形势下年轻人口流入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8 D4 L( `, M& v0 g# S: x$ w `( } J, V$ ^
5月27日,上海非沪籍购房5年社保变3年,首套首付降至20%、二套首付降至35%,非沪籍单身人士可购外环内二手房等。本次上海进一步放松了楼市调控政策,较北京、深圳、广州近期的放松力度有所加强。2 U6 r/ f9 w. Z, u1 N$ t
% _8 I" p6 c( ^. j
此次新政放松了非沪籍居民购房的社保年限限制,预计将有效提振上海整体房地产市场;非沪籍单身购房范围扩大,短期主城区二手房销售或将提升;首套首付降至20%、二套首付降至35%,促进刚需及改善需求释放;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5%、二套降至3.9%,切实减轻新购房的利息负担;多子女家庭可加购一套住房,有利于改善型需求进一步释放。
' f, t/ z0 F0 ~9 O
" A: k8 x! ]6 o5 G9 X8 Z“517”新政标志房地产政策的历史性拐点到来。降低首付比、降低利率、推出3000亿再贷款收储等,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政策导向已经十分明确,决心很大,为什么?很大程度上跟地方财政形势日趋严峻有关,土地财政占地方可支配财力的56%,这影响到基层运转,不仅是经济问题。上海本次楼市新政具有风向标意义,体现稳地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m; k+ G6 m$ ?' U0 Q0 Y3 A0 X$ w$ e7 \7 {! \
从趋势来看,未来一线城市取消限购是大势所趋。上海放松了外环内二手房,北京放松了五环外,深圳放松了非核心区,广州放松了120平方米以上户型限购。当前楼市表现疲弱,房地产从“防过热”转向“防过冷”,不用担心取消限购引起市场过热;中长期可考虑在市场企稳后,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9 j4 E' u7 n# p. v8 L' a* n
8 p. d3 X# }6 ?: `5 f% M u( Z
从当前形势看,从销售、投资等指标看,房地产市场已经超调,显著拖累经济、就业和地方财政。房地产是第一大支柱产业,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就业稳,金融稳。
, A w, q% f- U' k- z. t
. d! P" M2 U& K放松限购有用吗?对一二线城市有部分效果,但从整体而言,目前制约因素是居民支付能力,所以需要住房保障银行和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之类的措施。收储库存用于保障房迈出了重要而正确的一步,3000亿再贷款是第一步,未来需要3万亿以上,建立大规模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优质房企流动性和地方财政,缓释金融风险,一举多得。同时,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通过超长期国债+QE方式,财政扩张,提振需求,防止资产负债表衰退,启动经济复苏。
. }0 b2 {9 x6 W/ e: z r( A7 A! T) q, b6 o3 [, g
未来三招可救地产:1)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2)全面取消限购;3)降低利率和税费,包括二套房存量房贷利率,通过降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6 l. W {8 K' t, y
# R1 W; U5 T b4 y' J @冬天再冷再长,春天也会到来。
! S% O3 k b% r# \
& E* k3 T9 W( \2 S% F中国楼市不会重演日本九十年代,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如果办法得当,房地产还有解。日本九十年代城镇化进程结束,人均GDP3万美元。中国空间很大,需要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传统经济软着陆,新经济崛起,双支柱,中国经济加油!/ W5 R( b+ _* v9 f; |- d: Y9 S, R
& \# Q: \6 Z5 r& L" ?% ]: Z! F* x
正文+ c- r3 i. V- c4 P) ^
- C; s- s* K9 s d3 T
1 上海楼市新政解读:力度较大0 p4 O: _2 w& `8 W
2024年5月27日,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优化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调整优化住房限购政策、支持多子女家庭合理住房需求、优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以旧换新”以及优化土地和住房供应等政策措施。相较于调整前,本次新政带来了以下主要变化:* H& o1 Y: K& B" a2 M* z9 J
6 I8 q6 C1 K! `, ` \1)缩短非沪籍居民购房所需缴纳社保或个税年限至3年:非沪籍居民购房所需缴纳社保或个税年限从“连续缴纳满5年及以上”调整为“连续缴纳满3年及以上”。社保5年改3年,放松了限购要求的社保、个税年限,主要吸引本地符合购房条件仅社保年限不足的群体。$ s: [8 j$ I. `* G8 x/ |, h9 M
0 h! B6 J& U* k: i$ Q
2)扩大重点区域非沪籍人才以及非沪籍单身人士购房区域:非沪籍单身人士购房区域,扩大至外环内二手住房(此前为外环以外的新房与二手房);将非沪籍人才购房区域,由限定的产业片区扩大至所在区全域。非沪籍单身人士可在外环内购二手房,提振主城区二手房市场,打通改善群体“卖旧买新”的置换路径。3 |8 x& ~& m# p& o" `$ e
: t4 B" r s/ U+ x' }; y* ~; B
3)取消离异购房合并计算住房套数规定:对夫妻离异后购房的,不再按离异前家庭计算拥有住房套数。放松了离异后名下无房的人群置业限制标准。
( X# k9 a6 ?) S8 T: l0 }9 D* G3 n' c
* f, c! z3 v x$ Z7 R4)支持企业购房用于职工租住:对企业购买小户型二手住房用于职工租住的,不再限定购买住房套数。有利于专门收购小户型二手拿来做租房的群体,可以公司名义大规模收购,但整体影响有限。
. b& Y: w1 w; t6 G; b2 u, ]7 Q, f
7 B9 P3 x0 Q4 O/ S5)支持多子女家庭购房:二孩及以上的多子女家庭可再购买1套住房,目前多子女家庭最多可购买3套住房。对于手头已有2套房的多子女家庭,可在主城区再买一套,不用“卖一买一”。' Z9 o, m& v9 ]) \% ^" B: O# R
U0 n9 O$ e) _4 `: Y
6)降房贷利率: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LPR减45个基点(调整前4.1%、调整后3.5%);二套房贷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LPR减5个基点(调整前4.5%、调整后3.9%),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以及嘉定、青浦等6个行政区二套房贷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LPR减5个基点(调整前4.4%、调整后3.7%)。商业房贷利率下降,切实减轻新购房的利息负担,但3字头的房贷利率仍有下调空间。
9 y5 L' W- ?1 P e
. E R' G% ]: i8 V. f, r- Y2 X$ z$ ?, Q7)降房贷首付比:首套最低首付比调整为不低于20%(调整前30%);二套最低首付比调整为不低于35%(调整前50%),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以及嘉定、青浦等6个行政区二套最低首付比调整为不低于30%(调整前40%)。首套首付下调1成,促进目前首付不足但收入预期稳定的刚需购房;二套首付下调1.5成,促进改善型需求释放,但在居民收入、就业预期偏弱背景下影响有限。
1 \5 a$ l" i' J! H
7 t8 U% K1 p1 s' e. e& g; k. O
& g0 W! A' z h, s* p- v0 b, q$ p" z" ~" O' [/ P: A/ O
上海本次楼市新政具有风向标意义,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和贯彻,体现稳地产的重要性。“517”新政出台以来,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政策导向已经十分明确。本次上海房地产限购放松,信号意义明显,一线城市未来应该逐步放松限购,未来购房资格可能不仅只对缴纳社保的本地居民,甚至对外地居民放松限购,达成全面放松。2 一线城市放松限购是大势所趋:必要性和紧迫性
/ C; U; t& R9 \' z8 m& d2024年5月27日上海再次放松了限购,至今,北京放松了五环外,深圳放松了非核心区,广州放松了120平方米以上户型限购。5 n: f9 u; K$ Y. K
$ o' {' n* i! Y一二线城市全面放松限购是大势所趋,我们认为有五大核心理由:& S8 ~1 ]- g8 \3 r9 H' J
- B$ w( X5 }' k7 q
1)限购政策本是房地产市场过热时期出台的临时性政策,如今抑制了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放开限购,意味着让过紧的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市场状况,接受供需调节,并非激起泡沫与过热的“刺激性措施”。中长期可考虑在市场企稳后,通过征收房地产税等税收机制调控市场,同时能为地方财政增加稳定税收来源,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避免热点城市房价暴涨。
4 `/ h8 b" b3 m* J/ @- R, A7 u" \0 a* r
2)放开一线城市限购,带来积极的政策信号,可提振市场整体信心。化解房地产困境的关键在于需求端信心恢复,信心提振才能带动销售回暖。当前我国对住宅市场较冷、购买力较弱区域,包括部分一线城市的非核心区已经放松限购,但提振效果有限。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楼市,是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聚集了相对旺盛的住宅购买力,放开限购,能够有效提振需求端信心。
8 ?. |/ T# T7 o0 o$ J+ m' i- Y- z& A# a/ U0 G* {
3)去库存,稳房价、稳市场、稳经济。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房主导时代后面临调整分化,要消化此前的高房价、高库存、高杠杆。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事关经济恢复、金融风险,房地产稳,则经济稳。我国一线城市目前成交量价、库存积压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但一线城市的住房潜在需求高,对于全国投资置业人群有较强吸引力,全面放开限购带来销售提振,有利于去库存、稳房价、稳市场、恢复经济。) J: {6 [5 V- m4 h
, D- X$ M) T$ ~( M0 ^* D
4)让中国人置业的强大购买力留在国内,为我国经济复苏贡献力量。中国人的强大购买力在过去两年惠及全球大都会的房市,在东京、伦敦、纽约、洛杉矶等城市,中国人是最大的外国房产购买群体。我国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楼市,是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聚集了相对旺盛的住宅购买力,但在限制性政策约束下,导致肥水流入外人田。全面放开一线城市限购,能够满足我国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有效提振需求端信心。5 A: \) f+ k4 G& f
2 s! P9 J- I% X. l, \6 O% O$ P x! m5)从国际经验看,海外典型国家核心城市房地产市场长期向本国、全球买家开放,不限购也不限售,遵循市场化原则,通过价格和税收调节,而非人为的行政手段。人口和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核心城市楼市不限购,遵循人口流动规律,有利于促进人才流动并提升城市竞争力。
; a% j. i& h# V2 d
E; G* A3 P; B* p4 W; B$ p- a6 J' i
: |& j# L( b) X: g( k% e5 S5 Y
( S/ d0 f- u. {$ y e" d. M
& x. K7 z! ~4 T7 p9 ?' X6 a' B2 w* y$ u
3 放松限购之外,关键是提升居民支付能力
( w: p/ |/ q6 h* |" E) C* B* j& o- m目前房地产行业不止需要简单的“放松限购”,核心制约因素还有居民支付问题、预期问题。在房地产存量时代,库存积压,成交量价回暖需要更多时间和政策激励。要替代旧的“房地产-土地财政-金融”循环,必须引入“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通过财政扩张带动包括房地产投资在内的整体投资回暖和经济复苏,配合住房银行收储,稳楼市,稳经济,利民生。
+ A, w: K" J/ ?9 R+ s$ B6 T
8 k5 t3 | g( c( x, T2 K我们之前倡导的成立住房保障银行、政府收储存量房用作保障房正在落地,这是解决房地产困境的有效路径,3000亿元或是初步尝试,后续政策力度还需继续加码。 |, V8 _# D9 j$ w! L
% Y3 F5 c+ p3 t7 ?% A# t" D" {
当前楼市成交低迷、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地方政府保交楼、收购商品住房,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收储模式,钱从哪里来?由央行设立专项用于收购商品房的再贷款,地方政府以收购的商品房为抵押,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低息贷款,商业银行向央行申请再贷款,即类PSL,地方政府获得商业银行资金后支付给房企。* D: A$ J& Y( G, Q! F& i/ W
3 e5 I& f" N6 O) s% z
政府收储模式,利于去库存、救房企、救楼市、利财政、利民生。房企拿到资金,缓解现金流压力,一方面用于拿地,利好地方财政;另一方面建设住房、防止烂尾,利好民生。地方政府将保障房租赁获得收入,按时向商业银行还款,同时,通过收购存量房减少市场供给,达到去库存目标,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稳经济。此外,批量收购转保障房,建设中国版组屋,一举多得。( ?3 O4 \5 b D
/ |; c4 @. c4 z6 @5 U$ ~
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对冲经济运行压力,解决当前地方财政和企业居民收入问题 。“新”一轮经济刺激,即通过财政扩张,配合货币宽松,扩大需求,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加大对新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提升长期竞争力。关键在“新”,调整投资领域,发行超长期国债重点支持新基建项目,更多投向新经济、新质生产力领域,如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5 E! J% h7 C4 A2 U, |8 S
4 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
) A( g) }- u( K& J3 I房地产是中国第一大支柱行业,关联60多个相关产业,几千万就业,要全面看待房地产对经济、土地财政的重要作用。
8 D6 W) `9 U/ U7 c. _% t1 V4 Z2 ~. @, P
1)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自2003年以来,国务院18号文将房地产定位为支柱性产业。2000-202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1%增至7.2%,受行业下行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影响,2023年房地产行业占GDP比例下调至5.8%。一般而言,在经济中占比超5%的行业可以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V& a! d+ ?4 _7 v. E
1 z8 R4 q" O. {
2)房地产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五分之一以上。2000-2023年间,房地产开发投资从4902亿元到1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5%。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4.9%到22.0%,意味着每年全国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中,1/5以上投入了房地产业。2 t& h2 }- M( k1 U! F1 ^
/ e4 @& W0 G9 V
3)房地产带动几十个上下游产业链产值。房地产通过投资、消费既直接带动与住房有关的建材、家具、批发等制造业部门,也明显带动金融、商务服务等第三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20年投入产出表,我们估算出广义的房地产业完全拉动上下游产业链GDP10.0万亿元、直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GDP2.4万亿元。
; w4 C) C# \. J( R/ q0 _1 K
& j) L7 e( k# B
$ b/ r+ u& s9 y5 [& ^
: ~: }9 [1 J3 k! R) ]
4)房地产相关收入占地方财力三成。在土地财政制度设计中,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的直接税收及土地出让收入贡献可观。2012-2019年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专项税合计占地方财政收入从27.1%升至35.6%,后降至2022年的26.0%。
1 q% v$ Q% O9 V9 h: g
! _1 Y) Z# z2 b3 {! e# F
) ]8 S- k2 Y4 ^3 n; K, k# @8 D8 a
, T4 T; J" ]! X) u6 H+ j
5)房地产业直接解决我国实体经济就业近1300万。房地产业解决我国实体经济大量就业,虽然近两年房地产行业面临重大调整,但物业从业人数仍逆势增长。2004-2018年我国房地产业从业人数由396万增至1264万,预估至2023年我国房地产从业人数将达1300万。房地产的完全消耗需求带动了商业、建筑等后周期行业,同时也带动了关联产业吸纳人员就业,能够带动上下游多个行业平均8%的就业弹性变化。
1 E7 \: H) `( `0 j+ _1 ]5 短期三招可救地产,长期“五大核心”构建房地产新模式
6 Y3 I0 r9 z, o3 H- Y我们此前提出,三招可救当前地产,房地产是第一大支柱产业,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就业稳,金融稳。
6 ]( i0 L4 F" i. W& p& M9 Z) C$ t6 L+ f/ U: M5 y
1)组建住房保障银行,收购开发商库存。建立专项资金收购开发商土地、商品房库存,开发商拿到资金限定必须保交楼,这样可以防止烂尾,避免让购房者承担地产调整的风险。房企回款有多余资金,可以用于拿地,土地财政因此恢复,地方债务压力得以缓解,基建有望回升。收购的库存商品房和土地用于租赁房保障房,有助于改善民生,原本开发商手里有很多库存,如果额外再新增供地用于租赁房,将导致巨大的浪费,一举多得。3 S: `. M- i m4 U. q3 T4 {" S
3 ?# L2 T* d1 @! g* B; \0 G! ^
2)全面取消限购,回归市场化。现在市场低迷,是取消限购的良机,发达国家对国内居民没有限购措施,都是通过价格和税收调节,而不是人为的行政手段,违背市场经济。一二线市场如果活跃起来,可以通过多贡献土地财政、税费拉动经济增长。在当前行业持续低迷背景下,取消限购短期将促进房地产筑底回升;中长期可考虑在市场企稳后,通过征收房地产税等税收机制调控市场,同时能为地方财政增加稳定税收来源,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一举两得。
5 w3 P* q1 l* J* t" \0 C" U# | ~: V( A
3)持续大幅降息减少购房成本,为居民减负。货币政策部门通过定向降准等支持银行降低负债成本。现在实际利率偏高,应该大幅降低存量利率,之前降低了首套,社会反响很好,二套的也应该降低,这是善政。8 u$ R, r' ^" r* W4 d
1 W% i' d/ M2 i e3 R) G5 l4 a长期看,以“城市群战略、金融稳定、人地挂钩、房地产税和租购并举”为核心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 ~* h" D# g7 W* o
' t0 ]2 D1 k' _! q: c* c1 d; k( {如果采取长短相结合措施,有望促进房地产软着陆,为中国经济复苏和就业贡献力量。, o/ `8 N ?' B8 {8 { z: J* U3 D( Y
' q- F9 _+ Z/ a% X: N
来源:泽平宏观,本文已获授权,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 z$ R9 J, G1 k& c \4 N5 u) F9 F; x+ _/ R0 w0 ` C! N3 R6 t2 S5 e: M, I; v1 }" n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m% @6 I2 K2 e* \! w
$ ~8 F; @$ Z4 ]# Z!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