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综述及后市预测) m; T( c8 t1 M) p. w5 H+ U
目前市场进入一个让我们感到比较矛盾的区间里。一方面,我们的量化模型在周一大涨前后多多少少的发出了买入指令。这些模型的历史检验结果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不仅在A股、而且在几乎全部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市场和早期发达国家市场也有效(关于一些初步的分析,可参我们的11月报《岁到金秋论得失》)。当然,这些模型的胜率并不高(如下组图),正确 / 错误比率高的是0.9(即做出9次正确选择的时候也会做出10次错误选择),最低的只有0.46,且平均每年最少也要交易13次,多的要交易20次。但是,这些模型在取得回报的时候,其百分比远大于在亏损中赔掉的。但就主观来说,我们仍不认为市场能够保持上涨的态势,主要理由有几个:几次准备金上调可能在中期持续带来因货币乘数下降导致的流动性不断紧缩,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是一个定时炸弹,货币政策短期内继续紧缩的可能远大于放缓乃至宽松,小盘股的估值实在太贵。话说回来,其实这种情形有些像9月底行情启动的情况。9月30日也是在一天大涨之后,我们的模型陆续发出了买入指令(不能怪模型后知后觉,人家本来就是跟趋势的),但我们的主观上并没有立刻、而是直到一两天以后才意识到市场上涨的理由:通胀预期。在哪一次较量里,我们的主观判断再次输给模型至少一天(历史上也输过好多次。其实这种比试有点不公平,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的运算结果,模型看不到我们的 - 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判断里其实也夹杂了模型的成分。关于当时主观判断的观点,可参10月11日盘前日报《我们的预期错了吗?》)。那么这次历史会不会又重演呢?我们也不知道(其实纠结历史重演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历史重演的实质很多时候是巧合被人们记住、不巧合被遗忘,而不是人们对所有历史事件公正的判断 - 请原谅我又发挥了一个历史系毕业生的墨迹)。但如果说模型指出的是短期趋势、我们的主观判断分析的是中期格局(不敢说长期,长期很难很难看准)的话,那么如果这次趋势真的能维持,则假设说市场真的又要照搬一次9月底到11月的行情,我们至少是没有理由去否认的。 : E8 d" b* R,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