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易亨良的艺术扮相
d* e7 r+ d3 E7 m+ _+ d, U- `6 M3 R$ @' J: K4 e }1 O+ _/ ]
6 g& h" e9 n3 w+ N, ?一部电影引出的古镇往事 文/杨小东 一 在遂宁,人们都知道观音菩萨得道之前的肉身,是兴宁国三公主,兴宁国的遗址在龙凤古镇。龙凤古镇因为这个原因而声名远播,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千年以前的古龙凤镇,及那个后来得道成仙的妙善三公主。 然而最近,却出了件新鲜事:一部以民国时期龙凤古镇为背景的电影剧本——《“李扯火”龙凤保丁》,通过了国家广电总署的审查立项,并获得了正式拍摄许可。这在龙凤古镇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事。 更奇的是,这是一部自编、自导、自制、自演的电影,而这个集编剧、导演、制片、演员于一身的人,竟然是遂宁市安居区拦江镇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这在中国来说,目前尚是第一人。 他叫易亨良。 在那个炎热的下午,我与易亨良喝了一个清凉的下午茶,并终于走进了《“李扯火”龙凤保丁》,走进了剧本中那一段鲜为人知的龙凤镇往事。 故事以民国时期的龙凤古镇为舞台,讲述了一位被乡民称为“李扯火”的农民、原国民党伤兵李择河,回到家乡龙凤镇后,受尽了国民党和本地恶势力欺压,人性几番遭受践踏,在亲眼历见龙凤乡民纷纷被“抓壮丁”而身陷囹圄,自己虽然使尽百般计谋,最终也免不了被人追捕,这时他幡然醒悟,人性的良知终于回归,从而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将80多名壮丁解救出龙凤镇县衙地牢,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到gongchan党游击队阵营的故事。 正值解放前夕,受到国内抗日战争、军阀混战的大环境影响,龙凤镇同样暗潮涌动,各种社会势力尔虞我诈、相互斗争。国民党为维系统治、保证前方的战争力量,疯狂征兵的匪行无处不在,对龙凤镇各股势力采取拉拢与打压并重的手段,民众不得不忍受苛捐杂税、强拉壮丁,却又无力反抗。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动荡不安的龙凤古镇注定没有一天安稳日子。在镇上,国民党征兵队长刘撞钟带领下的一帮爪牙,四处活动,围截、哄抢、伏击甚至不惜TouKui,为了完成民国zhengfu下达“抓壮丁”的任务,抛弃了人性与良知,用尽了一切卑劣的办法和手段,水深火热之中的龙凤古镇民不聊生。 主人公“李扯火”,就是在这样的大时代下产生一个小人物。他土生土长在龙凤镇,因为家里贫穷而又爱慕虚荣,从小养成了油嘴滑舌、好大喜功、唯利是图、狡诈多变的性格, 有点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而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在国共战场的前线活着回来了。然而,他在战场上使诈受伤退了伍,却一头栽进了家乡龙凤镇的“抓壮丁”漩涡中。 作为一个从国民党队伍退下来的老兵,见多识广、善于扯把子的李扯火很快被刘撞钟拉拢,从而成了刘的助手,助纣为虐,共同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 然而,刘撞钟终究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并没有因为李扯火为自己做了事而放过他,在龙凤古镇夜幕的掩映下,他布下了一个接一个的毒计陷害李扯火,并以此为由对李扯火步步紧逼,其目的就是要让他无路可走,最终成为他的又一名壮丁名额。屡吃暗亏的李扯火,在最后认清楚了眼前的事实,终于奋起反击,并解救了80名被关地牢的壮丁,一举成了龙凤镇的英雄,也由此收获了他追求已久的爱情。 二 《“李扯火”龙凤保丁》是一部四川方言轻喜剧,其中“遂宁人”、“遂宁事”、“遂宁话”是本剧最为亮丽的看点;而集情爱、武打、悬念于一身的剧情,则是它的卖点。剧情讲述的是一段古镇往事,讲述的方式却注入了不少现代元素,用非常富有个性的表现手法对那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剖析和解读,并将川中特有的民风民俗给予了艺术的再现。 在场景一中,国民龙凤镇保国民童子军校开校典礼,李扯火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主持典礼,他慷慨激昂,用的是蒋介石的腔调:“娘希匹的个先人板板,童子军开张发市就弄倒一个。没跟观音菩萨烧香更是不得行哟……蒋总裁讲了,为剿共而死,就是烈士!就是英雄!就是大英雄!当今而前眼目下……” 在场景二中,当地富财主龙得水的女儿龙幺妹美国留学归来。龙幺妹虽然心地善良,本质淳朴,却是个从小娇生惯养、爱慕虚荣的大小 姐,国外留学归来依然胸无半点墨。当她听到轿夫谈论“拉丁”之事,便忍不住一通卖弄,却不料出了个大洋相,只能大声嗔怪:“硬是遇得到哦!” 场景中的对话轻松俏皮,憨言迭起,笑料百出,虽有不少“穿越式”的现代词汇,却是地道的方言口音,遂宁本地观众自然能生亲切感,就算不太熟悉遂宁方言的观众,也会忍俊不禁。 《“李扯火”龙凤保丁》一剧人物复杂,袍哥兵痞幺妹子,但集中体现的是四大类人群:一类以刘撞钟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一类是以龙得水为代表的地方正义力量;一类以龙保国为地表的地下gongchan党员;还有一类以李扯火为代表的穷苦民众——通过这几个阶层的矛盾和斗争,演绎出的亲情爱情民族情,清晰如实地还原了民国时期的龙凤古镇。 在剧中,为人奸诈心狠手辣的刘撞钟,代表的是一个即将垮台的国民党统治政权,为了达到征兵目的而不择手段,一边对手无寸铁的乡民穷凶极恶,一边与龙得水的袍哥势力虚与委蛇。镇上唯一能与他对抗的,便是在当地有着深厚根基的袍哥组织,其中以任字堂口袍哥老大龙得水为代表。正是这个原因,龙凤镇上许多百姓纷纷要求加入袍哥组织,籍以躲避国民党的征兵。故事就在这两股势力的明争暗斗中层层展开,却因李扯火的退伍而使矛盾迅速激化,终将剧情引向高潮。 随着剧情的起伏跌落,人物的嬉笑怒骂中,充满戏剧性的事件一出接一出,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李扯火这个人物的设置,可算是该剧最大的一个亮点:他爱显摆、爱面子,做事不靠谱、爱占小便宜,是一个让人不敢恭维的痞子兵;同时,他也是一个倍受压迫的穷苦民众,他也有对爱情纯真的向往。当他在刘撞钟的威胁下,亲眼看着娶亲途中的新郎被抓、新娘被调戏,有心阻止却无能为力;当他苦苦追求龙小 姐的爱情却屡遭无情的陷害,他又是一个让人心生同情的弱势群体。 可以说,李扯火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遂宁人精明强干、注重实际,生性恢谐、乐观豁达,却不失淳厚、正直的独特气质。 三 长期以来,遂宁作为观音故里在国内并不为太多人所知晓,而龙凤古镇作为遂宁观音文化的核心地,其源远流长的观音文化、丰富多样的传统历史文化以及令人向往的人文风情都在迅速城镇化的历史浪潮中淹灭。 随着近年来我市在打造龙凤古镇方面的投入的加大,龙凤古镇逐渐开始在周边的地市州中“小有名气”,各种节庆假日游客纷至沓来、人流如织。但是,龙凤古镇的打造,毕竟是近几年才开始,时间较短、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古镇在川内、国内的知名度美誉度虽然有所提升,欲要举世闻名,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省内外游客知晓龙凤古镇,大多通过口口相传,其对龙凤古镇的宣传、推广、营销的作用终究有限度。为了宣传观音故里龙凤古镇,宣传遂宁观音文化,亟需一种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传播载体好的宣传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这便是易亨良创作《“李扯火”龙凤保丁》剧本的缘由:希望能借此宣传观音故里龙凤古镇,彰显观音文化,再现川中民风,吸引国内外客人跟着电影找古镇。 文人出身的他精于文化创作,又有过电视方言剧创作的经验,对借助电视电影这个载体实现宣传目的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在他看来,观音文化博大精深、龙凤古镇历史悠久、历史故事精彩纷呈,要驾驭这样一个宏大题材且巧妙的实现宣传目的,通过操作一部喜闻乐见的、易于传播、投资小见效快的电影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于是,在确定好宣传的方式和载体后,易亨良将故事时间、地点确定在民国时期的龙凤镇,故事情节定位在国人熟悉的国民党爪牙与地下gongchan党的斗智斗勇、故事人物定为川中地区广为人知的“袍哥”、“幺妹”、“李扯火”,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故事,准确无误地表达着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说到这里,不得不重提剧本,里面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高明之处,便是大量采用遂宁户外自然风光和场景。除了以龙凤古镇为主场景,遂宁人非常熟悉的名胜古迹随处可见。如第一场出现的“广德寺”、“灵泉寺”,及随后出现的“凤临阁酒家”、“龙凤小学”、“锦屏桥”等。 在这些事实上已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名字与建筑里面,究竟什么事情真实发生过?究竟哪一个情节才是虚构的?可是,已随剧情深入的观众,早就模糊了对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我们更相信,李扯火、刘撞钟、龙幺妹这等鲜活的人物,都曾真真切切地在那个千年古镇生活过。 四 易亨良虽然是个农民身份,成就却不小。2009年就先后自编自导自演了《李扯火找车》、《李扯火帮忙》、《李扯火相亲》等“李扯火”系列方言剧,引来广大网友的热烈追捧,先后引来成都商报、成都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华西都市报甚至这样评价他:“这人有几刷子,非常扯。” 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在xinjiang当兵的易亨良,一点也不“扯”,那时他刚刚高中毕业,酷爱文学创作,入了伍的闲暇时间唯一爱好就是写作,不停的写。也许是那时候的文字相对稚嫩,先后创作过多部电影剧本,但寄出去之后,通通泥牛入海,没有得到过回音。 退伍之后,他开始了相当一段长时期不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这段时期的写照被他编成了顺口溜,作为总结:“种过地养过猪操过扁卦卖过书,xizang高原跳过舞海南岛上挖过土,下过海上过当包过工程受过伤,跑过腿当过官党委zhengfu端过章!” 在这种“上山下海东流西荡”,到处“打烂仗”的日子里,易亨良从来没有间断过电影剧本的创作。后来,终于在遂宁城里买了房子。生活倒是安定了,可是生性喜欢折腾的个性却没有让他安定下来。投出去的剧本既然得不到回应,易亨良有了拍摄制作自己剧本的想法。 在遂宁,他恰巧从事着媒体行业:在船山电视台承担了《阿亨散打》栏目的主持人。《阿亨散打》内容涵盖天南海北,语言诙谐搞笑,风格轻松幽默,易亨良也被人尊为“亨哥”。媒体接触多了,观察久了,他便得出一个结论:相较于创作小说和电影剧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方言剧,倒更容易为老百姓所接受。尤其是当他看到国内一些地方陆续拍摄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剧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要为遂宁打造一部方言剧的想法迅速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不久之后,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李扯火找车》、《李扯火帮忙》、《李扯火相亲》等方言剧相继问世。 在“李扯火”系列方言剧中,“北固”、“藕园巷”这些大众熟知的遂宁地名充斥在镜头之中,而李扯火这个名字的意思,更是针对一种特定的人而言,即很搞笑且神经兮兮的人。易亨良把自己剧中的主角起名李扯火,即定位为这一类群众眼中都熟悉不过的人,系列方言剧的影音视频一经上网,立即受到了本地观众的热捧,并在网上一夜走红,李扯火的扮演者易亨良更知名度节节攀升,无数网民留言表示肯定与鼓励,并拥有了一支庞大的粉丝队伍。尤其是前一阵央视《星光大道》联合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华西都市报在西南地区海选草根明星,易亨良以网络红人“李扯火”的艺术形象前去报名,此举得到粉丝们一致的拥护,一名贵州的粉丝还专程前来遂宁,找他拜师学艺。 《“李扯火”龙凤保丁》剧目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成了一个有资格出世的合法公民,易亨良高兴之下便把这个剧目和部分剧本挂上了网,没想到,很快又引来了一场关注的热潮。先是粉丝们纷纷留言说要在他的剧中出演角色,其中几个贵州的、beijing的和四川音乐学院表演系的学生要求特别真诚,易亨良拒绝的文字怎么也敲不下去。 在他的心目中,《“李扯火”龙凤保丁》一剧的几个主要配角扮演者,其实已有人选。 巴蜀笑星、谐剧大师沈伐是川内演艺界的名人,他分别在《王保长歪传》、《王保长后传》、《王保长今传》中饰演的王保长,这个艺术形象早为川人所熟知。易亨良在近期内数次上成都,拜访沈伐,并与他交流自己的剧本。他没有想到的是,沈伐对此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表示一定支持拍摄,还说近期内会抽空开车专程前来遂宁,与他研究剧本。 此外,他还联系了2008年网络十大红人、山寨新闻节目主持人西葫芦村长;拜访了巴蜀笑星巴登,得到同样热诚的肯定和承诺,峨眉电影制片厂甚至表示愿意为《“李扯火”龙凤保丁》亲自操刀。 盟友来自四面八方,易亨良有如一只涨满风帆的轻舟,在海选演员、招商合作的事宜中全速前进。他曾直言道,为了这部电影,他把这一生所有的努力都使上了。这样一个认真的态度,电影《“李扯火”龙凤保丁》再无理由不成功了吧。 , k' a+ B6 A# M" r
在龙凤古镇说评书
; Y: @! p" ^7 e3 W/ s& {2 B* } d' E* }0 m# K) F
易亨良在与巴蜀笑星沈伐说戏
7 w) M' B! D2 p3 P' r% a4 }
3 H8 O2 V6 v5 u# d" D
. v! V5 ]/ z+ q0 C.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