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8929|回复: 6

[遂宁杂谈] 没想到遂宁北辰街还出了一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何训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9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人声是全人类共有的——专访何训田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实习生 蔡 潇 谢诗辰

钟声、铃声和鸟声是《吉祥颂》这个作品很重要的灵性支点
何训田第一次听到小提琴,是在12岁,在老家四川遂宁,他家隔壁就是基督教堂。他经常到教堂去练琴。他说这就是他对音乐空间认识的来源。
2009年3月29日,作为世界佛教论坛的献礼演出,大型情景音乐诗剧《吉祥颂》在无锡灵山梵宫圣坛内举行。在这个音乐中,何训田在全世界采集了几百个钟声和鸟声。钟声清净,穿透力强,干净又纯粹。
八百个和尚在合唱,很多和尚都掉眼泪了。演出结束,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的陪同下,走上舞台祷告,先后以藏语、汉语和英语说道:“我祈愿世界和平,佛祖保佑,六道众生。”
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名佛教徒观看了这场演出。
作为《吉祥颂》的作者,何训田和林兆华、易立明、曾力等人坐在现场。“作为创作者,我们这些天一直在彩排,我们知道这个作品不会差,但现场观众的欢呼和掌声,还是让我很欣慰。”何训田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说。
何训田和他的合作者一起忙碌了3年。一台表达精神的晚会,将会连续演下去。这台演出原名为《觉悟之路》,到最后演出前改名为《吉祥颂》。
2002年,何训田担任《雷峰夕照音乐大典》总策划、总导演和作曲,大典在雷峰塔重建开放日首演。后来谭盾的《少林音乐大典》开始出现。
24051.jpeg
[size=1em]为灵山梵宫定制的大型情景音乐诗剧最早的名字是《如来如去》,在排练时改为《觉悟之路》,演出前定名为《吉祥颂》。 图/谜里喇嘛/拍客网
“假西天”被删掉了
这个论坛第一届就找过我,当时我在杭州做其他音乐,他们只给我半年时间,我觉得时间不够后来回掉了。这次他们考察了一圈,最后还是找到我。主要原因是觉得我前面做的《雷峰夕照音乐大奖》音乐大典,而很多音乐也与宗教有关系。
我接手的时候,现在开会演出的灵山梵宫还没建好。所以我和林兆华、易立明、曾力他们一起,做这个作品的时间和他们的梵宫建设是一起开始的,从梵宫的使用功能到舞台、灯光、音响,我们全部参与。我负责作曲部分,同时也与香港的音响设计团队设计喇叭的空间布局,比如线路怎么走,喇叭怎么布置,音效的调整,去了很多次。
这次是为世界佛教论坛写的,作品主题是讲述佛陀悉达多的一生,从一国太子走入民间、体验生老病死、最终悟道成佛的生命故事。作品五十分钟左右,不可能详细描述他的一生,只能用最简洁的方式。在最后的文本上,我确定三个关键词:此岸,走向彼岸,到达彼岸。
灵山公司要求我们的作品通俗易懂,普通人最好能看懂,能听懂,能够传唱,哼几句,能开悟。我说开悟的难度太大,无数的人几千年天天研习原著,也没几个人开悟。但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环境,让人家进去,有亲近感,能让人至少在那个空间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短暂的清净,也许会引发一个长期的自觉。
有的作品有区域性,《阿姐鼓》、《央金玛》在西藏,《七日谈》已经辐射到整个东方,是个更大的区域,这个作品,打破了固定区域的界限。为全世界宗教论坛而作,它的音乐语汇风格不能是一个局部或者区域性的,应该结合了全世界宗教四面八方的东西,应该是各个区域的音乐大融合,它是一个整体的集体的语言。但这也是另外一种个性。重要的是要体现佛教“无量寿”、“无量观”、“无量音”的精神容量,佛教的量词之大恨不得把全宇宙,宇宙之外的无数个宇宙,全部包括在里边。
作品里面没有用西洋乐器,也没有用中国的民乐以及其他民族的乐器。这些乐器所表达的音乐符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和具体时代背景和情感。我采用的第一类声音是人声,人声是全人类共有的。我用了女声独唱、男声独唱、女声重唱、男声重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和男女声混声合唱。第二类声音是中性的打击乐声,它不是非洲的,中国的,也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某种乐器采样后,把它的区域性磨掉,你不知道它是哪里的。第三类声音是我在全世界采集的几百个钟声、铃声和鸟声,把它们放在了音乐里。钟声和铃声与宗教的关系很大,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所有的寺庙里都有铃声和钟声。虽然它们的造型不一样,声音也有差异,但它有很强的共性,钟声清净,穿透力广,干净又纯粹。
当演出最后一幕时,释迦牟尼出现,全场都是钟声。这个钟声是有几百种钟声合成的,我们这个音响系统也是国内最先进的,在大厅里任何一个位置,你听到的钟声,有的就在你头上,有的在你耳朵左边或右边,比你到寺庙里感觉还要强烈。
另一个是鸟声,鸟是和平自由的象征。鸟与宗教的关系也很大,鸟几乎是所有庙宇的吉祥物。我到印度的时候,看到那些菩提树,到了晚上的时候,成群结队的鸟在那里睡觉,清晨醒来,它们在阳光下鸣叫歌唱。钟声、铃声和鸟声是这个作品很重要的灵性支点。
这个作品惟一使用的区域性的乐器,是尼泊尔的拉弦乐器和印度的西塔琴,它来自释迦牟尼的故乡,用在释迦牟尼从宫廷出走的时候,除此以外,全部都是一种共有的声音。
第五段是描写现代生活部分,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和人忙碌地行走,他们彼此不看对方一眼。享受物质带来的感官愉悦,都觉得自己很幸福,以为自己到达了他们自己认为的西天了,其实不是,我给这段音乐起的名字就是叫做“假西天”,是对时下的流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否认和批判,对于现代性和物质主义的质疑。
由于视觉和听觉配合的原因,首演的时候暂时去掉了这段。从公众层面来讲,演出还是高质量地完成了。那天正式演,作品到高潮的时候,八百个和尚在合唱,那真是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在班禅走上舞台祷告的时候,大家拍手大叫成功了。我看到现场,很多和尚都掉眼泪了。
我经常听见唱诗班的歌声
1953年,我出生于四川遂宁市,父母是教师,兄弟姐妹六个里,排行老四。
我第一次听到小提琴,是在12岁。那时一把小提琴售价30元,我靠当纤夫的报酬,买了把小提琴。我家隔壁就是基督教堂,当时家里没有钟和表,有一个敲钟的老头敲钟,时间很准,靠听钟声起床睡觉,黄昏时经常听见唱诗班的歌声和手风琴声。
家后面土墙一翻过去,就是教堂的菜园。我和牧师的孙子关系很好,经常到那边玩,后来练小提琴,他到晚上把教堂开放给我练。在那个年代,很少有这样的好环境练琴。我始终有一个情结和情调在里边。我从小对音乐空间有认识,感觉好,就是这么来的。从小就觉得,我的音乐必须要具备这样的音效才是比较好,我为什么对作品要求比较严,可能跟小时候有关系。我在牧师家第一次看到小提琴,还有莱卡相机。那时我的所有音乐书籍都是从教堂来的,音乐理论、和声学、配器学的书,它那儿全有。
几年前我回去,发现那个教堂现在还在,在文化大革命中,它毁坏了一部分,把教堂的那个顶去掉了,但是教堂主要建筑还在,后改做了幼儿园。
在《如来如去》里,除了钟声,还有雷声。一个钟声,一个雷声,我对这两个声音特别敏感,特别有亲和力。我到上海工作后,就很少听见打雷声了。小时候,在四川,雷声打得铺天盖地。
去年,我去印度,在恒河边,突然打雷。惊天动地在我头上打下来。恒河对印度教徒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的信仰和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所有宗教最原本的东西是相同的,是殊途同归。
小的时候,接触教堂、寺院,完全是无意识的,但是它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就像我们到了一个空气不好的公园去的时候,就是那种很脏的垃圾场,身心会受到损害,到了教堂和寺院,可能就会很愉悦和轻松。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传承多于创新,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学院,主要教授已有的东西,或者对已有的东西作改良。我从小经常想,音乐的源头在哪里呢?在最原始的、最初的时候,它是怎么样诞生起来的?
我做音乐有一个宗旨:回避人类已经出现的文本,如《声音图案》。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香型,每个人应该散发自己的本色之味,不要被其他的香型所掩盖。比如我到印度去,我就感受它的山和水,我自己直接与山水发生关系,然后产生音乐,像所有民族的第一首歌,也是这样产生的。它没有一个文本在前面,是个人与自然的感应产生的元文本。
我希望每个人达成他们的愿望
我目前的心思不在市场化音乐创作上。做《雷峰夕照音乐大典》的时候,我也是随便取的名字,因为它有很强的表演性和舞台感,是实景演出,雷峰塔上和树林里都有演员。
那次演出的演员1800人,观众只有1000人。专门在雷峰塔搭了个舞台,是一次性的演出。当时的观众也和这次一样,有一些高僧,也有高官,还碰见了金庸。
我现在心里面真是有了慈悲心,不管什么人,我希望每个人达成他们愿意做的事情,我愿意成全他去做这个东西。
西方的宗教音乐有两条线,一是寺庙经院传承下来的;另一种是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创作的宗教音乐。两者不太相同。
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中非常重要,基本上所有的音乐家都和宗教沾边。中国的宗教音乐很少流传到民间,主要在寺庙道观里。中国作曲家基本上没有介入宗教音乐的写作。宗教音乐没有技术载体让他流传下来,完全是靠口传心授。后来在某个时代有记载,但也不完整,拐弯抹角的,很难准确地记载。
西方音乐相对容易记录,日本方面代代相传,保存得相对完整,中国方面音乐断层很厉害,保存相对不完整。新疆、西藏等区域音乐的保存更好一点,因为环境相对封闭,相对偏僻一点,受干扰少。音乐的纯粹性保存好,可以代代传下来。
上次我去印度,在民间社会的生活里,没有看到一样西方乐器,都是传统乐器,西方的乐器只是装饰性地进入,成不了他们的主流。
写宗教音乐我是比较早的一个。
有次我在电视台讨论民族音乐如何发展,我说讨论一千年都是一样的。首先是要保留原始的东西,其次是每个作曲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去创造,不要用一个固定的方式和一个固定的百分比来限定如何创作。
音乐创作的个性很重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如果把你一生下来就扔到那个深山老林去,那你写的东西肯定是非常特殊的。个人独立思考非常重要,像六祖惠能和很多大家虽然学历不高甚至没读书,但他们有独立的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学生,一生下来就是读书,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那么多书,学都学不完,课程这么重,学业完成了就不错了,哪有时间想自己寻找自己。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5: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训田——从遂宁走向世界的大师

  2007年9月20日,上海《东方早报》评出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大奖顾问团12名,排名第五的何训田却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遂宁人。何训田早先家住遂宁北辰街,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曲系主任。

  记者在1971年认识何训田时,他还是当时设在遂宁顺南街的绵阳地区川剧二团的一名小提琴手,正在为把样板戏移植成川剧而音乐谱曲。他的姐姐何讯安、姐夫郑宣益都是遂宁戏迷喜爱的川剧演员。以后何训田考取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在他喜爱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为买琴甘当纤夫

  何训田出生教师家庭,兄弟姐妹六个,他排行老四。从事数学教育的父母似乎并无特殊的艺术才华,但六姐弟中有一半后来走上了艺术之路。八岁之前,何训田已经决定:将来要当一名作曲家。

  那时候,他已经会自己写一些简单的旋律。他绝对相信天赋,因为在进入音乐学院之前,他在音乐领域的所有摸爬滚打,并无师承。第一次听到小提琴,四个空弦一拨出来,何训田当场着迷,昼思夜想都盼望着自己能有一把这样的琴。

  那时一把小提琴售价30元,足以让一家人不吃不喝一个月。他瞒着父母,去嘉陵江上当纤夫。这种工作也许是世界上最残酷、最劳累的体力劳动。纤夫们一天要吃九顿饭才能应付超负荷的体力。即使是这九顿饭,也是在此岸无路可走,纤夫们上船过河,到对岸继续去拉的间隙匆匆吞下。

  纤夫端着滚烫的瓦罐,舀起嘉陵江水倒在饭上降温,谁先吃完,谁就可以抢到纤绳最顶端的有利位置。他用纤夫队预付的那一半报酬,买到了小提琴。

  打钟楼 成就处女作

  1982年的《达勃河随想曲》可以说是何训田的第一部公开作品。但实际上他在8岁时写出的一首无名小提琴曲可以算是他的处女作。小时候他家旁边的北辰街福音堂有个唱诗班,他常常去听那些声音,这为他打下了西洋音乐的基础。在遂宁,他除了经常在打钟楼练小提琴,而且还常跑到遂宁城的郊外树林和山里感受自然声音。这两个元素就对他以后的创作风格构成了影响。

  他到现在都认为,每个人天生都能写曲子。每个人都不知道他人要什么。就像处世一样,迎合某人的同时便可能得罪某人。只有先按自己的方式做,等作品出来以后再寻求知音。这样才能平衡自己风格与听众接受之间的关系。

  黄金搭档朱哲琴

  朱哲琴与何训田这对黄金搭档,是一支享誉全球的中国音乐家。在介绍何训田时不得不说说朱哲琴。大部分人都是从《Sister Drum 阿姐鼓》才开始记住朱哲琴这个名字的,但其实早在1990年,朱哲琴就凭着一首由真实故事改写的流行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原名《丹顶鹤的故事》)传唱全国。

  但她很快就厌倦了走穴赚钱的流行乐坛,在前往四川时与何训田的相遇则将两人都转上了完全不同的一条新路。

  执著于追求自己认定的个性道路,甚至表现得有些孤僻,是朱哲琴和何训田的一大共性,也是他们一拍即合、默契无间的缘由。

  近年来,虽然两人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同时也开始探求相对独立的新体验。朱哲琴参加了凤凰卫视《走进非洲》节目的制作,寻找新的生活灵感。何训田也走向台前,与台湾风潮唱片合作发行了个人专辑《波罗密多》。与以往两人合作时期的作品相比,音乐的可听性和易听性都有所提高。比起有些曲高和寡的《Sister Drum 阿姐鼓》,或者可以概括地说《波罗密多》是一张更大众化更平易近人的新民乐作品。

  走下神坛的《波罗密多》

  几年以前,何训田得知杭州雷峰塔落成,七十年前雷峰塔倒塌了,现在重建。鲁迅有一篇文章,说这个塔倒得好,因为它压的好像是代表一个封建专制,表示封建时代的结束。还因为它压的是一些追求,比如《白蛇传》,它把白蛇压在下面,这是一个对自由、对爱情追求的象征,它把它们压在下面,所以说这个塔倒得好。但对于恢复杭州,一个是在宗教方面的信仰上的开放,一个是对人文的一个景观。这两个方面,他觉得不管从那种文化来说都是有意义。何训田于是想到做《波罗密多》这张专辑。

  《波罗密多》整个演出的地点是在雷峰塔现场,表演场地是那个新建的塔,表演过程中,天人独唱时就在塔的上面。因为表示三层天,朱哲琴就在最上面的一层演唱。

  《波罗密多》演出时,何训田把整个雷峰塔的每一个部分都变成了表演区。塔的下面有很多平台,所有平台都是表演区。塔下面有个长廊,就是正门,一直对着进入塔的大门,有个非常长的长廊,长廊中间有很多台阶,和那些平台,整个作为背景。表演区最后延伸到旁边所有的树里面,有一个场景,就是成千上万的人从树里面慢慢走出来,唱着他们的民谣,打着雨伞,提着灯笼,就像大家融汇在一起。

  神秘惊艳《兰陵王》

  《兰陵王》是巨额投资创作的艺术大片,概念超前,神秘而不失惊艳地展现了独具魔幻色彩的图腾文化。主创阵容一流:导演是中国第一个留美的电影导演博士胡雪桦,摄影是顾长卫,音乐制作就是何训田。

  这部根据兰陵王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不但故事简洁而跌宕有致,全片节奏紧凑,摄影更是非常出色。两极镜头——全景与近、特景的巧妙组合运用,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该剧中的兰陵王乃虚构人物,但观其情节,与中国南北朝北齐时期被封为兰陵王的勇将高长恭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被外国人誉为“舞之精灵”的杨丽萍(饰兰陵王之母)的表演令人惊艳,尤其是在两场激情戏中,她不用任何道白,而纯粹运用肢体语言,把角色内心世界展现得惊心动魄。当她以贞操换取族人的偷生后,在悲痛莫名的儿子的俯视下,身心遭巨创的她,缓缓地左右翻卷着身躯,欲跪起又扑倒,每一个极美的姿势都那么饱含感情。这也是何训田参与电影制作的新尝试。

  开辟创作新领域

  何训田1983年创立了RD作曲法(任意律和对应法),对应法则以全新的思维来结构音乐,他因此成了中国第一位用自己的音乐理论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他1995年出版的《阿姐鼓》开辟了音乐创作的新领域,是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在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到了1997年,何训田创作的《声音的图案》等作品建立了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音乐结构。德国德累斯顿弦乐团、英国BBC交响乐团、东京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荷兰新合奏团、美国纽约新乐乐团和香港管弦乐团等演奏团体曾为他的作品在欧美作世界首演。

  2000年,何训田担任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世界和平文化年开幕盛典“天唱人间Dadawa@2001演唱会”》艺术总监、音乐总监和作曲。到了2002年,他的角色又成了《雷峰夕照音乐大典》的总策划、总导演和作曲。

  海外媒体看何训田

  何训田创作的《阿姐鼓》是国际唱片史上在全球发行的第一张中文唱片,在五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获得国际和国内二十多个奖项,并作为东方音乐使者应邀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瑞典、爱尔兰、日本等国家举办演唱会。其间,接受《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BBC、ABC、CNN等全球四百多家媒体的采访和评论。

  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阿姐鼓》使中国人实现了让其音乐走向世界的梦想。” 美国《Billboard》则表示:“在世界音乐行列里有着最高地位的《阿姐鼓》让人感觉出它既充满灵性,又不乏尘世的欢愉,那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各种文化的混合。

  何训田创作的《天籁》、《梦四则》等作品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国外的音乐评论家们认为:这样彻底的改革,能突破西方强势文化的统治,何训田是带领中国音乐走出荒漠的重要作曲家,他的音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音乐学派。

  英国《泰晤士报》评价说:“《阿姐鼓》里朱哲琴那纯净自然的嗓音让人又重新体味了那已在渐渐迷失的音乐最本质最自然的东西。” 英国路透社的评语则带了更多的夸张色彩:“继印度、非洲和拉丁美洲之后,中国看样子终于可以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它的印迹了。使它获此殊荣的是一张名叫《阿姐鼓》的唱片,这是第一张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抒情歌曲集。”

  不管怎么说,何训田,这位从遂宁走出去的音乐人,给中国和他的故乡遂宁带来了崇高声誉,祝愿他一路走好。

  (记者 张帆)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5: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56984f24c9dafa108099bda7b795a25e.jpg
何训田:用上帝创造万物的方式创造音乐

2012年的夏天,何训田的新作《一訸上歌》公开发行。他在专辑的内页中写道:一日梦中/在绵绵起伏的山谷上飘飞/靠近一座山峰时/我遭遇了天音/那是今生今世/闻所未闻的天外之音/它透过层层光也如同光一般向我阵阵耀来/至上/至美/至纯
四年前的某个早晨,何训田醒了。但是梦中的这一切却历历在目。那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梦中听到音乐,稍后,他记录下了那“感觉像上帝之声”的吟唱,还有山谷的名字:一訸。如今回想起这一切,何训田依然难掩兴奋,他自言曾在作品的署名问题上思量再三,拿不准“这名字到底是该写我还是上帝”。


1607227v0rsr1rxu17fixf.jpg


音乐的新语言

许多人知道何训田的名字是因为90年代早期的一张音乐专辑《阿姐鼓》,一个迄今国内唱片界无法复制的商业奇迹。
发行之前,唱片公司曾让何训田预测一下市场反应。他的回答是,只要你有能力发行,到哪里都会红。后来到欧洲巡回推广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这话挺傲慢的。当时全球唱片市场几乎都掌握在华纳等五大公司手中,每年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会提供无数的唱片让总部挑选。而《阿姐鼓》是第一个被这五大公司选中做世界发行的中国音乐专辑,一卖就是80多个国家。此前,何训田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商业体系,他只管写,甚至不太关心谁来唱,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是民族唱法的,不是美声唱法的,不是通俗唱法的,而是一种从没出现过的声音。”
《阿姐鼓》的制作费高达百万,唱片公司优先保证了何训田的稿费,其他人则要视销量而定。恰恰因为这样,到头来何训田的收入反而是最少的。这是个人的第一桶金,他添置了设备和器材,并请美国人设计了工作室。
《阿姐鼓》之所以获得成功,何训田认为,是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良的制作所决定的。


86ed553d415c1a7c3c6d9711.jpg

80年代初,何训田创立了“RD作曲法”,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和创作理念。他提出音乐“三时说”,将人类为了交流便利而制定出的十二平均律视为“第二时”。几百年来,十二平均律几乎是构成音乐的全部语言材料,其组合方式已然穷尽,无形之中也禁锢了音乐的发展。而RD作曲法就是“第三时”的产物。何训田打了个简单的比方,就像黑白相机,无论怎么拍都是黑白影像。RD作曲法相当于发明了彩色相机(当然也涵盖黑白色)。然而,现今所有乐器几乎都是依据“黑白相机”的原理制作的,一旦改变律制,就都没用了。为此,何训田曾用近一年时间,制作了二三十件乐器来演奏他用RD作曲法完成的首部作品《天籁》。之后,《天籁》在上海、北京、美国以及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进行了巡演和演播。国际音乐界对其评价是:从这里开始,人类的音乐有了新的语言,新的篇章。可是,他不可能又作曲又做乐器还教人演奏,这样一种全新的作曲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来提供“彩色相机”式的乐器。他意识到,这将是一次漫长的等待,但并不妨碍先把理念提出来,“我想让后人知道,第一次这样的音乐实践是人类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虽然去不去创新取决于个人,不做点火者,还可以做传薪者;但我倾向于点火,要为人类做出点新东西。”


xinsrc_4120105111228796147146.jpg

何训田的作品中,《天籁》、《声音图案》、《一訸上歌》可以算作一个大系列,都在呈现“非人类的声音”。人们进行评价时,总不免将作品乃至何训田与宗教或哲学联系起来。何训田喜欢西藏,他迄今出版的部分作品,都跟西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说,去西藏不是去找狭义上的音乐,而是去寻找自己——一个排除干扰和宇宙融为一体的状态,那就是自己。西藏冥冥之中确实改变了何训田身上的一些东西,但只是他的窗口之一。他也曾扎进哲学书堆,但现在不愿听见这两个字,在他看来,哲学、美学已经被滥用了。
对于《声音图案》为什么是“献给所有物种”的音乐,《一訸上歌》为什么是关于“前意识”的音乐;他的解释是:“将一个实在的时空呈现给过去没有感知到这个时空的人(或物种)”。听起来似乎很像电影《黑客帝国》或者《盗梦空间》。
何训田说,有人很专,比如只写古典音乐,甚至只写钢琴或小提琴,他的音乐是包括所有的声音。宇宙浩瀚,人类只是发声体之一。我们的教育也告诉我们,人类是宇宙的主体。可是,其他物种也是宇宙的成员,也许它们才是真正的主体,“其实是互为主体,互为次体”,这取决看待事物的视角。《声音图案》中,声音不仅可以听见,还可以看见,是立体的多维空间,有无数可能,无数视角,“而我在用上帝创造万物的方式创造音乐。”
前意识,则是“存在却又未被感知到的”一种状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不必理会音乐本身,然后就不是被动的听音乐了,而是音乐让你进入了一种状态。所以《一訸上歌》2008年完成之后,何训田曾试图寻找发行唱片之外的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比如在山上建一座房子来播放,大家可以免费去听,“哪怕是在某一霎那清空自己的头脑、脱离尘世去感受这个状态。”他对现今听音乐的方式颇有微词,“总有一些评论家自作主张地告诉人们要怎么听,其实每个人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听。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对同一个音乐作品即便跟别人的感受完全相反也很正常。这就是音乐的妙处。”

“那个年代,太浪漫了”

何训田出生在四川遂宁,那是一座非常平静的小城。他家隔壁有一座基督教堂,附近的人们都在钟声里,开始和结束一天的时光。教堂里有很多书,而他和牧师的孙子非常要好,于是得以自由进出,看书,学琴。那些书,都来自西洋,基本都是音乐书、乐谱。8岁时,何训田也开始学着在纸上排列音符,并自己用竹子学做短笛,有一次边跑边吹,结果栽倒在地,半截短笛生生插进了上腭。
不久之后的一个梦,促成了何训田音乐生涯的第一件大事。那一次,他梦见自己抱住了一把小提琴。可睁开眼睛之后,怀中空空如也。也难怪,当时他刚刚学会拉小提琴,非常渴望能有一把。但何训田心知肚明,大人们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这笔钱的。母亲为了照顾6个子女已经辞去了数学教师一职,独立养活一家人的重担几乎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而一把小提琴当时的售价,足以抵得上何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于是,他决定自己去挣钱。
12岁的何训田来到了嘉陵江边,加入了纤夫的行列。这个被称为天底下最苦的职业,一天要吃九顿饭才能捱得下来。遇到上水,一群人声嘶力竭半小时,船才挪了几米。最后,他如愿以偿,当然回家之后也被母亲“骂了个半死”。可他喜欢听船工号子,而且纤夫们还会唱民歌、地方曲剧甚至黄色小调。
后来,他的大姐随文艺团体进驻西藏。那8年,她不仅会在每封家书讲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还给何训田寄去了很多当地民歌。而第一封信,是在入藏的路上、翻越二郎山的时候写的,一个月以后才到何训田手中。大姐说一路上太艰难了,大概这就是下地狱的感觉。西藏与何训田之间的缘分,说起来就是由此开始的。
没过多久,何训田的父亲被下放农村。因为邮路不畅,他只得每个月步行去看望父亲,并取回工资转交给母亲。到父亲的住处时,已是晚上,他想休息一晚,第二天再返回。但父亲坚持晚上赶路比白天凉快,并执意要他弃大路而走小道。第一次行夜路的那晚,父亲拿了火把在路口一照,告诉他要翻过这座山再拐进那座山,到了那个垭口,再如何如何……今天何训田再提及这些,不禁莞尔,“他全然不顾我小小年纪能不能记得下来。”
黑灯瞎火的夜里,在荒山之间行走,一路上,何训田都处于惊恐状态。山里时而静得可怕,时而又冷不丁传出各种动静——风声、树丛树叶的摩挲、野兽鸟禽的低鸣嘶叫……还有鬼火一样的东西突然冒出来。他不得不走得飞快。有一次,他忽然发现前方有团黑影,心里害怕,却又必须故作镇静。等走近了才发现,是一个老同学,当时是知青。同学拉着板车要去城里,车上是一具尸体。正是为了这千载难逢的进城机会,他才接受了这样的差事。
后来,何训田学会了把沿途的恐怖声响“转化”成别的可以接受的声音,但是自幼多梦的他此后更是噩梦不断。而对自然界的异常敏感也因此养成,这也是他写《天籁》的一个重要原因。
童年虽然物质贫乏,但给了他许多美好回忆甚至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他几乎不上课,到学校主要就为两件事,一是写黑板报,二是帮一位老师代课,教小学的音乐、语文、算术。大一点才知道,老师去谈恋爱了,“那个年代,太浪漫了。”靠着自学,他的成绩很好。“有一次去医院看个亲戚,我带了2本书,一本莎士比亚,一本希腊神话,都是从教堂借的。人家都很奇怪地看着我。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我才13岁,那书摸上去像草纸一样。”
进入音乐学院,是何训田小时候最大的梦想之一。但入学后他发现,学校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能教给他什么新东西,恰巧此时现代音乐进入中国,他又开始自学。“没有人可以问,因为这对老师而言也是新事物,大家都是第一次面对。”弯路是难免的。比如《基本乐理》,他看完之后问自己,我真的理解正确吗?之后三五年里,他一直在通过其他方式来验证。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何训田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非常被动,教什么学什么。“这样的教育体制可能会培养出学问很高的人,但肯定不是最伟大的人。”上大学期间,中国刚开始举办音乐作品比赛,何训田就获了一等奖,后来又在国际上获奖,有老师说“我们学校怎么能培养出这种学生?”的确,“那时候大家头脑还比较僵化,他觉得只有某一种东西才是正常的。而中国其实太缺乏奇谈怪论了。”
何训田对他的学生说,你可以听音乐,但不要从音乐里面去学音乐,这是很糟糕的,还不如向美术去学。你可以把图画转化成声音,甚至把电冰箱转化成声音。画家也可以把鸡叫、猫叫、狗叫变成视觉的,必须跨领域去转化各种东西为你所用。

“这正是我希望的”

20年前,何训田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当时,他手头拮据,陕西南路上一辆30块钱的二手自行车,也是一笔大开销。不过,在他眼里“全中国可以算是一个城市,上海则是另一个城市”。他喜欢大海,气象万千的云,明亮的光线,这些都是故乡所没有的。当然,上海的录音制作水平和态度也令他印象深刻。何训田很少去闹市,这些年来南京路也不过踏足过两三次。他说,作曲家,呆在哪里都无所谓。
10年前,何训田在上海松江一带另外买了房子。环境对他而言越来越重要,“人每天跟环境打交道,天长日久,就会潜移默化。”新家周围的环境很好,一湾溪水正好蜿蜒而过。至于内部装修,很多人看了之后也分辨不出这究竟算什么风格,他却说“好,这正是我希望的。”
除了音乐,其他的何训田都不在乎,所以也没什么爱好。
他已经不再主动旅行。一是以前走了太多地方,每到一处之前他都会想象那里是什么样子,但除了西藏,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让他非常失望。他尤其喜欢纳木措,而当湖边开始有可乐瓶之后便再没去过。再则,他也不想浪费时间。时光荏苒中,何训田已届花甲之年。尽管对于他到底出生在1952年还是1953年,父母生前各执一词——父亲说他记下了日期,母亲则反驳说谁能比她更有发言权。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对他来说,都有浪费时间之嫌。
比如健身。他说自己前半辈子已经完成任务了。小时候,他水性极好,可以靠着双臂划动,在逆水中原地保持2小时。当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衣服还在岸上,不能离得太远。游泳锻炼出来的耐力,使他受益匪浅。
比如抽烟。别看他坐下说话的时候烟不离手,不一会儿工夫半包告罄;可是作曲时他烟酒不沾,嫌它们占住了手指,妨碍工作。
甚至一日三餐。有几次,连他家的钟点工阿姨都觉得“你吃得太差了吧”。何训田说,其实不是差,他喜欢简单,比如粥、水果。“不会在生活上太耗钱财,本来就挣得不多。”可是,一旦他心血来潮进厨房露一手,没有人不称赞他的手艺。你若问他这都是些什么菜式?他又往往答不上来。此时,他更愿意说,“这是我自己的菜”。
如果不在家,何训田多半是去了学校。有时候,他会把授课地点选在上海音乐学院周边汾阳路、复兴中路一带老洋房改建的咖啡馆里。店主对他和他的学生宋歌非常熟悉,“哦,何老师和小宋老师”,他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二人。
十年前,宋歌在何训田门下攻读硕士,毕业后她在沪上创办了阿秘厘乐团。从音乐学院附中考入本科时,宋歌是全院免试的两名学生之一。本科阶段,年仅20岁的她又获得了意大利交响乐比赛第一名,然后成了全院仅有的两个直研人选之一。母校曾有意将宋歌留下任教,这样一个别人求神拜佛都得不到的好机会,却被她婉拒了。人人都道看不懂,只有何训田能理解。他说宋歌是个特别有想法的人,一心要做艺术,相比之下外面的环境也许更适合她,“没有独立的意识、独立的精神,就做不出好东西”。提起这些,何训田的笑容里满是赞许与得意。
有关个人感情生活的话题,何训田似乎不愿涉及。不过,从他的神情和话语中不难看出,他很平静,也很满足。生死之事,在他看来,也只是人类以某种方式存在于宇宙空间的某处。不过,何训田却比以往格外珍惜时间,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作曲,他还想写点东西,拍拍电影。尤其最近3年,几乎每天他都是从早上8点工作到夜里1点。“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处于自然状态的人,无所谓工作无所谓休息,进入了一个自己运行的状态。”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9 16: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到这贴子之前,还真不知道遂宁有这样的能力。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9 23: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他兄弟何训友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3 17: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3 22: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阿姐鼓》都被震撼了
多年来一直听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