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脚板苕种植技术获得专利 
大英老人潜心钻研脚板苕种植技术获国家专利
他希望免费推广专利技术惠乡邻
核心提示
他叫彭明成,年近六旬,家住大英县隆盛镇。在长达25年的农业种植中,他成功探索出了脚板苕育苗技术,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他希望无偿将该技术献给政府,以此通过推动脚板苕大规模种植,实现富农增收的目标。
脚板苕是一种什么农作物?彭明成是如何探索这项技术的?日前,记者来到大英县隆盛镇老观滩村2组彭明成的家中,探寻他与脚板苕之间的故事。
种植技术难度高
脚板苕规模种植受阻
脚板苕到底是一种什么农作物,它的种植技术为什么难以被大多数农民掌握?据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脚板苕,又称“淮山、火苕”,块茎呈不规则的脚板形,单株块茎重2公斤左右;通过零余子或块茎繁殖;3月下旬催芽育苗后定植,10月上旬收获。
就是这样的一个农作物,在实际种植过程却是技术难关重重。对此,彭明德编写了一首歌谣来反应种植脚板苕的艰辛:老农长谈老话题,脚板苕儿最神奇;曾收一窝几十斤,以后照做又不行;那年绝收本蚀尽,想好得苤无奈停;盼望有人传奥妙,保农丰收不劳神。
正是因为脚板苕种植技术难度高,阻碍了脚板苕种植规模的扩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户人家的种植面积大多只有几分地,甚至有的人家干脆放弃脚板苕种植。
25年种植实验
成功掌握种植窍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大英隆盛镇一带种植脚板苕时间较长,但产量一直不稳定。彭明成告诉记者,有时一亩脚板苕产量上万斤,有时候却只有不到两千斤,“产量起伏不定,主要是种植技术一直没有掌握。”
为掌握脚板苕的种植技术,彭明成整整努力了25年。
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彭明成母亲带着他一起种植脚板苕,“脚板苕产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家人的口粮。”于是,脚板苕也成为了那时彭明成一家人的希望所在。
1972年,彭明成初中毕业,在生产队当了一名计分员。工作之余,他找来一些书籍学习农业技术,研究农作物种植技术。然而,让他真正开始进行脚板苕种植技术研究的,还是在1981年土地下户之后。“有了自己的土地,就可以安心搞研究了。”
在随后的数年里,彭明成每年拿出一定面积的土地,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脚板苕的种植试验。慢慢的,他发现了脚板苕的种植“窍门”。
从前期育苗,到幼苗移栽,再到后期管护,彭明成逐渐摸索出了脚板苕的种植技巧。脚板苕的产量也一年年不断增长,“从最开始的亩产不足两千斤,到最高时亩产1万3千多斤。”
种植技术获得专利
他想免费推广惠及乡邻
为了让脚板苕的种植技术得到保护和推广,2006年,彭明成将脚板苕种植技术编写成规范的文字资料并向附近村民推广;2008年7月29日,彭明成将该项技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2012年9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他颁发了《发明专利证书》,发明名称为:脚板苕育苗方法,发明专利号为:ZL2008 1 0145220.8。
在采访过程中,彭明成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取得了脚板苕的发明专利,但这项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我希望免费把这项技术献给政府,以此扩大脚板苕种植规模,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