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生产作坊 蒲丰/摄
9月4日,在射洪县沱牌镇黄家堰村种植基地,黑色遮阳网下的榨菜苗从土里冒出头,初露绿色枝芽。今年,射洪县首次试用林下种植早榨菜新模式,单是黄家堰村的种植基地,榨菜种植面积预计可达1000亩,产值达1000万元。
土地里有“金”挖
榨菜成了稳赚钱的行当
进入到秋季,谢玉营刚收完地里的庄稼,又马不停蹄地购进早榨菜种子,把它们种到地里。最近几天,谢玉营更是闲不住,他三天两头往田里跑,施肥、治虫、浇水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谢玉营是射洪县复兴镇观花村农民。在那之前,谢玉营都习惯种些适宜晚秋生长的蔬菜,等到收获期,他留一部分蔬菜自用,一部分出售,而所得的钱几乎没有利润。几年前,谢玉营的种植盈利有了转折点。他加入了广兴榨菜专业合作社,开始在自家4亩地里种植早榨菜,合作社为他们提供种子,还经常组织技术人员给他提供指导,这不仅让他有了种植积极性,还看到了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
以去年为例,谢玉营种植早榨菜亩产约3000-4000斤,榨菜能在“两节”期间进入市场,每斤能卖到0.3-0.5元,再加上种植加工榨菜赚的1000多元。光是在这个种植季节,谢玉营就有3000多元收入,比以往同期种植蔬菜划算得多。每年的收益都会比前一年高,这让谢玉营尝到了不少甜头,这也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结果。“种榨菜不怕日晒雨淋,不用花过大精力,这样赚钱,撇脱!”
一方面利用好季节期,一方面抓住空闲土地,“两手抓”产生的结果就是,土地里有“金”可挖,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提高了,再加上合作社经营,榨菜种植一下子成了稳赚钱的行当。
捆绑式合作
射洪榨菜市场广阔
在广兴榨菜厂生产车间内,到处都是一番忙碌的景象,十几名工人把腌制好的榨菜包装成袋,再把它们分批装入纸箱里。广兴榨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榨菜厂厂长钱培新告诉记者,合作社直接对话农民,从事榨菜种植和回购,而榨菜厂主要负责产品加工和销售。通过合作社的连接,把农民与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既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扩大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广兴榨菜厂主要对榨菜进行粗加工,再把产品销售到东北、华北、华南等地区进行深加工,部分榨菜还作为边境贸易产品销售到俄罗斯、朝鲜、韩国等国家。今年8月下旬,广兴榨菜专业合作社与广兴镇的10个村签订了早榨菜产销合同,发放榨菜种子80余斤。此外,合作社在射洪县复兴、明星、凤来等乡镇进行榨菜种植,同样采取类似的方式与当地农民合作。
在射洪县,全县榨菜种植达6万亩,加工企业达6家,年商品榨菜产量7万吨以上,从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榨菜的产业链十分清晰。“榨菜拥有见效快、价格实在等优势,能明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市农业局经作战站长赵卫东告诉记者,榨菜种植无疑进一步激活了榨菜供需市场,农企合作模式也逐渐成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增长方式。但同时,榨菜产品要走向精加工,营销网络要更加多元化,产品品牌要具有竞争力,这样射洪榨菜产业才能发展平稳,农民才会获得更大实惠。
记者手记
做强产业
不能只做“第一车间”
在钱培新看来,广兴榨菜厂发展的路还很长,怎样发展得更适宜市场经济需求,他的团队必须慎重走好每一步。“不想做榨菜精加工?那是假话,我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对于任何一个农业企业来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它们往往采取的发展策略就是提高企业的诚信度、精化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这也是最有效的、最符合发展实际的方法。
纵观整个射洪榨菜产业的发展,不仅要让原有涉足企业做大做强,还需要诞生一批企业。在这个大盘子里,榨菜企业之间的合作要走向多元化,提高企业自身发展的生命力和活力,而政府也应该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扶持和鼓励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同时,榨菜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可以尝试从深加工走向精加工,或是发展粗加工、精加工并行模式,把榨菜的品质做好,让产品的种类更多,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受益。
(记者 侯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