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鼠,又名竹根鼠、竹根猪、竹狸、芒狸、冬芒狸、竹鼬、茅根鼠、芭茅鼠,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啮齿目、竹鼠科,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啮齿动物。
竹鼠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竹鼠体肥,耳小,肢短,全身毛呈灰色或灰huangse,尾上均匀被有稀毛。吻部毛色略淡,腹部毛稀疏,白色而暗,其间杂有闪光细毛。
竹鼠是一种体形小、繁殖能力极强、以竹木茎杆为食的动物。它以芒草根、竹枝叶、竹笋、竹根、茅草根、芒草杆、红薯、木薯、象草杆、鸭脚木、芒果树枝以及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为主食,也食禾本科植物如玉米、高粱、稻谷、小麦、甘蔗等的根、茎、叶和种子,还喜欢吃胡萝卜、荸荠、凉薯、西瓜皮和甜瓜皮。
竹鼠属夜行性动物,野生时穴居洞内,喜在阴暗、凉爽、干燥、洁净的环境中生活,它耐低温,怕酷暑,尤其怕阳光直射,也怕风吹雨淋。
竹鼠的营养、药用价值
竹鼠食性洁净,肉质细腻精瘦,味极鲜美,为野味上品,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属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食品。据测定,它含粗蛋白质57.78%、粗脂肪2.54%、粗灰分17.36%、粗纤维0.84%、胆固醇0.05%。还富含磷、铁、钙、维生素E及氨基酸,甾类。其中赖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的含量比鸡鸭鹅、猪牛羊、鱼虾蟹有过之而无不及。
竹鼠是我国南方省区分布较广的珍贵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竹鼠肉质细腻精瘦,属于低脂高蛋白肉类,是具有保健美容功能的高级食品。竹鼠富含钙、磷、维生素E和B及多种氨基酸,尤其是人体必需的赖氨酸含量丰富。《本草纲目》记载:竹鼠“肉味甘,微温,无毒。补中益气,滋阴壮阳,固本生津,消肿毒。治小儿破伤风,胆汁滴耳治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竹鼠肉具有促进白细胞和毛发生长、增强肝功能的作用,对抗衰老、延缓青春期有良好效果,是天然美容和强身佳品。竹鼠肉味鲜美,被视为山珍上品,是国内外颇受青睐的新潮食品。
祖国医学认为,竹鼠的肉、血、胆、油、牙均可入药,肉有益气壮阳、解毒、补中益气、养阴除热、治痨疾、止消渴、益肺胃气、化痰等功效;血治疗哮喘有奇特功效;胆可明目、提神健脑;牙磨水能治蛀虫叮咬,消肿止痛;油能解毒排脓、生肌止痛,外治水火烫伤、无名肿毒,并能拨取异物等;鼠尾的主要成份是硬质蛋白,经加工后可制成水解蛋白、胱氨酸和半胱氨酸等重要药品。常吃竹鼠肉能治小儿疳积、遗尿;鼠胆可治眼疾事耳聋疾;鼠睾丸炒干后加冰片少许,冲开心吞服可治高烧不退、呕吐和风症;鼠肾在瓦上焙干研粉,调白酒敷患处,可治疥疮、脚气病;鼠肝、鼠心、鼠脑在瓦上洪干研粉,睡前用蛋花汤冲服,可治心慌、惊悸、失眠等症;饮服1-4日龄的无毛仔鼠浸制的白酒可治贫血;以竹鼠骨为主药浸酒,可治风湿、类风湿病和骨头、关节痛。。
我国考古学家在汉代马王堆古墓中出土了许多罐封鼠类干,说明在当时鼠肉已成为帝王阶层喜爱的珍肴。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和迅速发展,作为宫廷佳肴的竹鼠类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竹鼠也作为一种保健美容的高级新潮食品迅速兴起。
竹鼠的主要食物是竹子。竹子多生长在山上,不施用农药、化肥,竹鼠食性洁净,以吃竹的根、茎、叶,也啃食甘蔗、芦苇、玉米秸杆、芒草等带甜的新鲜植物秸杆,精饲料以玉米、大米为主。因此,竹鼠健康、活泼,堪称无公害食品。
竹鼠食用可增强人的体质,医书和药典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记载:“竹鼠,食竹根之鼠也,出南方,居土穴中,大如兔,人多食之。其肉甘、平、无毒、主治:补中益气、解毒。”《中药大辞典》记载:“竹鼠肉,甘、平、无毒。功能主治:益气养阴、解毒、补中益气,养阴除热、杀疳匿(小儿寄生虫)、治痨瘵(肺结核)、止消渴(糖尿病),益肺胃气、化痰解毒。”
竹鼠肉味美鲜甜,香气浓郁,一鼠胜三鸡,人食用后对强身健体作用较大,四季进补皆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