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打盐井。
Gamble在1917年游历巴蜀时,於遂宁往返成都的途中,
留下了卓筒井的影像,有两张用英文标注了遂宁。
利用舂米的杠杆原理,通过足踏来带动圜刃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
这是深井钻凿技术的创始。
公元前255~251年,著名水利专家李冰在兴建都江堰工程中发现了盐卤,随即'穿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开发史的序幕。李冰开凿的广都盐井,是在当时打井取水的基础开凿的大口浅井,这种盐井因受技术的限制,不会很深,而且井径很大。大口浅井采卤技术一直持续了1200多年。到了北宋时期,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发明了卓筒井采卤技术后,才由小口深井逐渐替代大口浅井。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蜀盐说》中记载:“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咸泉自上”。卓筒井不仅是古代大英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也造福了大英的千秋万代,直到今天它仍是大英子孙的福音。大英人结合"卓筒井"取水文化内涵进行精心设计酿造出浓香型的"卓筒老井"及系列曲酒又成为今天大英的名优特产之一。
中国卓筒井的钻井技术比西方早800多年,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中国第五大发明”。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大英县卓筒井钻探取盐技术,使地下深处的卤水第一次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虽然经历了近1000年历史,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
它的原理现在看来很简单也很原始,是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人的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卓筒井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类植物),将竹节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连,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钻下的泥石。卓筒井工艺流程包括钻井(修治井)--汲卤--晒卤--滤卤--煎盐共五个步骤。苏轼的《蜀盐说》说:“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卓筒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卓筒井目前在遂宁市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卓筒井,主要靠三个技术,圆刃锉,表层套管,扇泥筒。扇泥筒安装有单向阀门,是世界上最早的单向阀门。有了这三个技术,盐井才能越打越深,卓筒井开创了人类机械钻井的先河,是世界钻井史上的里程碑。
泵房。
盐管道。
泵轮。
卓筒井。卓筒井的井径很小,当年的苏轼记载它“如碗大”,
陆游也说是“绝小,仅容一竹,真海眼也”。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盐轮。
盐轮,放入“二亚乙基三胺”。
二亚乙基三胺:无色或huangse透明液体,略有氨的气味,稳定,
主要用于用凭据这羧络合指示剂、气体净化剂、环氧树脂固化剂,也用于合成橡胶。
倒入二亚乙基三胺。
泵。
盐泵操作。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盐吊轮。
放入“二亚乙基三胺”,牛运行泵轮。
大灶熬盐。过滤后的卤水在大铁锅的高温熬制中逐渐浓缩、结晶,
过程中加入适量皂角、豆浆,逐渐成为雪白的锅巴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