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昔日,拥有一门打铁、修钢笔、磨刀等方面的技术,还可以养家糊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技术慢慢远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留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那时的记忆,还有一代人的青葱岁月。近日,记者走访街头小巷,用镜头记录下那些渐行渐远,充满一代人回忆的老行当。快来看看吧,或许以后这些也再也看不到了……
▲修伞
居住在城北川中大市场的修伞匠赵勇师傅今年69岁,曾是一名电工,退休后的他每月领着退休工资,10余年前,他摸索着干起了修伞这一已经渐行渐远的行当。10余年来,无论伞受损程度如何,他都只收费1元,他说修伞的人都是节约之人,因他修伞的技术与口碑,附近居民都称他“伞医”。
▲修笔
在城南凯东路这条熙来攘往的商业街上,一家修笔店就像是一个另类,与周围的闹热格格不入,与周围的浮躁也是大相径庭。 古家玉老人,尽管已85岁高龄,依然坚持修钢笔,修笔的活儿做得很精细。老人感叹,修钢笔这个行当已经落寞了,现在找他修笔的人很少了。
▲打铁 清晨6点,在南坝路口老南门水果市场一条小巷,“哐当、哐当”的敲击声,打破了晨曦的宁静,这是一家专门打农具的打铁老店,也是城区唯一一家仍然在坚持打农具的打铁店。两位63岁的同龄打铁人杨应成和谭正华,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烧铁、打铁的动作,一会儿开炉生火,一会儿抡起铁锤举高、落下。
▲磨刀
磨剪子、磨菜刀哟……”儿时,在老街旧巷类似这样的吆喝声,经典得令人无法忘怀。但如今,这一古老的行当正一步步被现代化所淹没。不过,在城区鸿发街一条小巷里,这里依然能够偶遇70岁的磨刀匠简师傅的身影。从专业店面磨刀,变成了流动磨刀人,从职业磨刀手,到如今把磨刀变成了副业,简师傅忍不住感叹城市的快速发展。
▲剃头 时过境迁,当一家家门店鲜亮、装潢豪华的美发厅出现在城市各处时,在紫东街,一把老旧的铁转椅、一面镜子、一个洗脸架、一个工具箱、一条毛巾、一长条形磨刀布,算得上是申群尧师傅的全部行当。尽管设施简陋,但记者得知,85岁的申群尧师傅依然还有一批忠实顾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