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这个端着大家伙的人就是西德尼•戴维•甘博
△这一幅遂宁人都应该不会陌生:广德寺善济塔,看起来,现在的善济塔跟98年前差别不大。
△这就是船山坡上最出名的建筑“八角亭”,可惜未能经受住岁月的磨蚀,现在恐怕只剩下些残砖烂石了吧。
△这张很面熟吧?像不像现在广德寺的大雄宝殿?
☆下面这一组照片,是当时的遂宁城区城门、城墙、街市与市场——
△照片上就是现在的城河北巷。当时就是一条遂宁城西边的护城河,现在这条河已经封闭,变成了地下排污主渠之一。估计这也是因势利用。据《遂宁广电报》的张帆先生在微博里考证,此照片疑是在现今的市委党校球场坝拍摄,图中南边的尽头就是西门城门口,就是现在的市中心医院与磨坊湾之间。
△ 据张帆先生微博里说,这是玉堂街,此街因遂宁城北玉堂门得名。照片上,一座城门巍然而立,两边街衢井然。古镇、古城应该是什么模样?有照片可以做证。
△ 这里还是玉堂街,是一个交易市场,还是商业中心,当时的衙门也在这一带,后来是市政府所在地。大家仔细看看,挑夫担子里的是什么?石头吗?会否是盐巴?有一个帐房先生模样的人在过秤哈......
△ 注意照片中间那块吊牌和右上角的店招,上面写的貌似为:“XX庆丰堂号道地生熟药......”街道是哪条已不可考。
△一群穿制服模样的人或站或坐,估计应该是衙门所在(有网友说是灵泉寺,可讨论)。
△打光胴胴,狭窄街道,石板街,是牛驼着货物吧?黄牛?街道不祥。
△据说这是北门外,照片上看得到一类似寺庙建筑,远景上有一座好像塔的建筑。
☆下面这一组作品,是遂宁的母亲河涪江的码头、船工——
△这里就是著名的犀牛码头。看照片左上,是不是今天的猫儿洲?这一长溜的蓬船得有近百艘吧,高高的桅杆是挂帆的吗?说是码头,但没有看到像样的码头建筑,船与岸的连接,靠的是那一块块木跳板。
△当年的涪江河,也是可以放排的吗?
△这个画面个人觉得不太像是遂宁,两岸都有城市,遂宁哪里有呢?
△船工,注意他的衣着、包头帕和神情。
△船工
△1917年,甘博拍下这么多涪江照片,而且还专门有三台的照片,说明他是沿涪江逆流而上的。这个码头对面,不知是不是仁里古镇,看看是一个建筑群。请读者现场考证下,可以留言与大家一起交流、考证。
△赤脚破衣船工
△船工。看看船蓬里,那个架子上,依稀是甘博先生用的打字机哈。
△这得运多少货物啊,画面看得到的地方就有10多名船工。
△这个船工看起来只穿了个裤头,其他照片上的船工又是穿得比较多的衣服,这都是在遂宁拍的吗?难道他在遂宁呆了很久?尚待考证。
△手动轮船?!这个看起来比手摇橹要先进些。
△ 照片上的军人是码头驻军,还是准备乘船出发去哪里,抑或只是过渡?码头人来人往,行旅经商者众,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下面这组,是百年前遂宁陆路交通状况的,步行、轿子、滑杆——
△赤脚步行,石板桥,此人应该是一个做小生意的商贩(注意背篼上面的盖子,翻过来,就是摆放货物的地方)。
△这人坐的,在遂宁叫滑杆,一个椅子加两根竹竿,就是简易的轿子。抬滑杆的穿着草鞋,走的是石板路,在当时这种路应该是非常好的了。
△这种形制的路,恐怕算得上官道。一座造型豪华的牌坊立在路中间,可惜字看不清楚,不知是德政、贞洁或者是状元什么的牌坊。
△ 经商者戴着草帽,挑着货物,走在乡间的石板路上。这种石板路,应该是连接重要的场镇之间的道路。
△虽然是泥路,但看来颇为宽大。不知何故,会在没有城镇的地方修一座类似城门的建筑,难道是为了收税而建?看远处的山,那时没有什么植被,远不如现今的森林茂密。
△想不到这种形式的风雨桥,曾经在遂宁也有过。
△一名道士模样(发髻)的人走在大路上(还是条石所建)。
△这个滑杆也太简陋了点吧,路还是石板路,估计甘博当年走的路,也是比较好的道路。看后面的丘陵与水田,跟现在没什么区别吧。
△石阶。这个应该是甘博一行自拍的,轿子,洋服,伞。
☆下面这组照片主要是农业生产的——
△玉米或者高粱。
△风车,车的是水稻吗?看后面的建筑,石木结构的。墙壁全是木板装的。
△不知这个地里种的是啥,全部搭了棚,类似现在的大棚哦。
△用水牛耙田。那上面站的还是个孩子啊。这水田泥脚好深,看牛的脚全部陷在泥水里了。
△水车。我小时候看过呢一种,木头制的。这种应该是竹子和木头制作的,人在上面踩,以此驱动水车转动,通过竹筒把水带到高处。
△这是什么?有点像卓筒井那个抽卤水的绞盘。
△打黄豆的连盖(我们老家是这样叫的,不知其他地方叫做什么哈)
△丘陵农地。
△把这个分类到做农业实在是很不妥的。一个看起来只有5、6岁的农村小孩子,背着跟他差不多大的背篼,是要去打猪草吗?
△跟上图差不多,这孩子能扛得动那个锄头吗?
△准备去犁田的孩子。
△真不知道是什么
△这个貌似乞丐哈,从她带的那个蒲团判断吧
△这个图以前在哪年填写,好像是进灵泉寺去的地方。画面左侧那个塔不知能不能做证明。
☆下面这组照片是建筑、宗教和其他——
△农村茅草屋,穿斗结构,泥壁加白灰(石灰)粉刷。两个小朋友坐是高板凳。右侧两个竹制的圆圆的叫晒簸,现在农村还一样有人用这个,样子完全一样的。
△看起来是一个丧事。
△从古至今,乞丐的形象变化不大。
△编草绳或者打草鞋之类的营生。
△这也是川军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