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09|回复: 0

[遂宁杂谈] 新一代的城市人:变迁的城事,不变的的是射洪人口口相传的董金龙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1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61a6396d55fbb2fb37adedf2484a20a44723dc10.jpg
关于董金龙,射洪人从最初的怜悯到后来的调侃再到这些年的事故,他仿佛融入到了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中,说不上有多体面,也谈不上多么反感,这也是董金龙能在众多社会流散人员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上期基本上更像是记流水账,只把那些沉浮的往事说出来;本期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事情本质的根源,以便用文字记录着社会、人物与变革。
一.董金龙现象映射出射洪社会的尴尬现实
在董金龙“永远14岁”以前,社会对于他更多的是处于内心的同情,这一期间他也不贪图太多的钱财,对于储蓄积累没有太多的概念、上期也说了小的时候被抢也不是没有的事、最为凄凉的是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都是社会对儿童保护机制的缺失。
日积月累,他牢牢把握住不让人生厌的职业底线,曾经我的一个喝醉酒的表弟砸碎酒瓶要其离开的时候,全桌的人都起身相劝,“保护”董离开餐厅,行乞到这种口碑也算是百年难遇了——但这是被社会扭曲的生存观。 ab5bb47eca806538aabd11f390dda144ac348247.jpg


二.投其所好的无奈抉择
从乞讨求生到形成一系列的标准动作再到后来的烟酒穿喉;董金龙式的人物只不过是在他的行业适应着生活,这一点上你我不见得就比他优秀多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当董的世界和言语中就充满了婆、爷、妈、爸云云之时,他只不过在延续许多年来维持生计的本能,哪怕磕头是绝对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施与者与受之者称谓的纽带却是这个社会浮躁的临界点;一捅就破了。



三.新一代的城市人
大概关于董金龙的各种称呼,都是来自于新进社会或者即将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并不了解董的来龙去脉,曾经那个永远十四岁的人总归有一天会被赋予董叔、董大爷等等新的江湖名号;日子稍长,新的城市人抑或不再认识他,而他作为城市的一份子可能以另外一种身份融入射洪的生活,再再以后?谁又知道呢。
就像这座城市的变迁,也许有一天他也会突然消失在公园口的人海中,不变的是射洪人口口相传的董金龙故事。


这孩子,父亲早亡,母亲患病,自小被带着到处游荡,没上过学。
他还有一个妹妹,由亲属抚养,而他独立的走过了十多年的“城市”生活。
城市真的让生活更美好了吗?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