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其实,在任何时候,能通过读大学获益的,始终只有少数,这个比例几乎不怎么变过。以遂宁为例,这个比例大概是10%~15%。 比如二十多年前,高中考生也就只有10%~15%能升大学,但那时候能升上大学,基本就代表了脱离农村户口,国家包分配,工作问题在录取的一瞬间就解决了。而没考上大学的,只能默默地以失败者身份去搬砖、挖土。
现在,随着大学年年扩招,现在,基本上高三的考生,有接近90%的学生能考进各类大学,但关键在于,能对就业有显著帮助的,就只有那10%~15%的好大学,比如重本。那些进入二本甚至三本、专科的,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基本就相当于毕业即失业。
因此,大学升学这一条路,相对于社会来说,始终是一个零和游戏,受益者的总量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增加。其实我理解的是,社会如同金字塔,一层一层的,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楼层,楼层越高,人数越少,越低越多。这种通过高考受益更多的是提供一种社会阶层的流动途径,低层向高层的流动机会。
于是,我们或许需要换一种思路来看待现在的教育。整个社会上层能容纳的人数是有限的,随着新陈代谢,需要少量低层向高层移动以弥补空缺。学校办得再好,即使把全部学生都教成高素质的学生,他们也不可能全部都升入上层,必须得有另外的筛选方式,将这一群高素质的学生继续分成两类,一类占少数,升入上层;另一类占多数,留在下层。
中产阶层和富有阶层有充足的资源,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学习环境,在考试上更容易占据上风,而贫困家庭无法与之相比,考试处于下风,于是分层就这样逐渐固化,而且会越来越僵硬。好的学校(相当多的私立学校)有充足的资金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激励优秀的学生进来读书,薄弱的学校(多数公办学校)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再受各种制约因素,导致生源变差,教学结果逐年下滑,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于是社会阶层就采用了这种模式大致固定下来:中产和富有让孩子进入好的学校读书,取得好的成绩,在竞争中处于上风,谋求好的工作机会,留在中、上层;贫困阶层让孩子进入薄弱学校读书,成绩相对较弱,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工作机会比前者差,留在下层。
我们如何在这种社会阶层模式中向上,对孩子来说,相对可行的是:压榨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支持力度,以中低收入支持孩子接受中高收入的教育,从学习阶段就强行插入上层循环。虽然这种方法会有失败的几率,但总会有一定的成功机会,如果不采用这种办法,完全靠孩子的天赋来抵消竞争对手背后那强大的经济支撑,失败的几率会高得多。
题外:其实大多数差的学校,教师并不是你们所想象中的那样,多数教师都是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学校教学效果的差异,更大的原因是生源质量。你们或许没见到过,有些学校学生,初三了,还有一大半无法完成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其根源有二:一、每个人有不同的擅长领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按照中国传统的道路,一步步进入大学的高端理论学习;二、现阶段的国家制度使然,所有小学生必须升入初中,而不管他们倒底有多少基础知识,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基础原因,更无法在初中阶段作进一步的学习,让教师进入两难的选择。
TIPS:关于子女的家庭教育,介绍几点我的经验供参考:
1、要给孩子留下缺点空间,人无完人,过于强调完美,只会堵住这边,裂开那边,与其如此,不如在不是太重要的地方让它裂开。
2、在平时生活中,要让孩子在不会导致不可逆伤害的情况下,承受挫折和打击,这种负面的教训最能让人牢牢记住。
3、多给孩子动手、动脑、分析、验证的机会,或许会有小的损失,但这是学费,任何人只有多动脑动手,他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
4、教育没有固定的套路和万能的方法,最擅长教育的教师也不敢保证能将自己的子女教得优秀。
5、关于教育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爱心与坚持”,你要有足够的耐心源源不断地献出爱心,并且坚持住委屈,忍受孩子暂时的不理解、冷言冷语、抵触、顶撞,但总有那么一天你能收获累累硕果。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