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坑村位于东源县县城东约60公里处,隶属于东源县康禾镇,南距康禾镇圩街约12公里,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锅形,面积约为2340公顷,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20度栋、古街巷7.5公里、古墓2座、古井3个,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代表性古建筑主要有八角楼和四角楼。/ H! K% P; f, F& O) e Z7 Y

: |, m3 @( y) P ) ]2 j) Z9 N$ a5 H5 E( C
八角楼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坑村,260多年前,一位叫叶本菘的长者在乾隆年间从政,告老还乡后耗费数万两白银,历时16年建成了一座四方型城堡式的建筑、房角各设一碉楼俗称四角楼,为确保万无一失抵御敌人又在外围增设双保险的护城墙,四个角再各设一座高10米的碉楼,从此方圆百里便诞生了第一座八角楼。护城墙墙体厚约1.7米,由于全用坚硬的条形麻石砌成,当地人称其为石楼。
0 x# D4 z& m0 H/ b$ w9 ?/ N- B
8 t9 x5 H- i5 f! C7 C$ {八角楼城墙用条形麻石砌成,里面机关暗道繁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堡垒,为叶氏族人一次次遮风挡雨、庇护灾祸。如今经历百年风雨的八角楼肯定不是河源最大的角楼,但肯定是最坚固的。* B) I7 {& L9 M% `$ ^
5 B3 R% j H& a& a0 V1 q
前面是个门楼,这门楼有两个作用,一是瞭望,一是换岗。这座古建筑特别注重防御性,站在碉楼上的任何一个方位,都能很清楚地看到周边的情况。
% [5 {, {4 k! M' q8 D6 G6 O1 D * W1 y, p* P! v7 H! Z" C4 P
7 z% V4 x4 J, M9 d/ b- p7 s
在普通方形四角楼的外面又加了一道厚厚的花岗岩城墙,上面还设有炮楼和走马廊,把住宅重地包裹得严严实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 _$ X6 U. Z' v6 q! A0 y3 w
$ B8 Y: E0 ]5 u/ i; W如今,昔日坚固的八角楼内外的刀光剑影早已黯淡,宗族之间的腾腾杀气与干戈,也已化为玉帛,仙坑叶氏和其他宗族的乡邻们和睦相处。# Y1 h% r$ i ~# S' e8 O) w
6 h: y7 Y- m' n% f( }6 Z T
. Y" C* L3 ]! r* D" B/ C( h+ v
* o$ n5 B& T* |4 G

- U( {% J; h. o& i5 D4 A5 W+ ?& Q 9 [+ y* X Q w' N5 ]- ~

4 m7 ?/ y2 c- ?3 ^* k6 R" A2 } ( r4 A; b2 l) K1 W3 L
4 {( ]# C8 T# j& b6 u7 }# ?
四角楼共有36个天井、108间住房,暗合三十六天罡、一百单八好汉之数;其正门堂内挂有“聚星一门”牌匾,“七星”暗寓兴建此楼的屋主叶景亭育有7子,并有告诫子孙后代子要互相支持、团结一致之意。
1 e/ d+ V" w( {% C' m- @& k' d! a $ b, t. ~9 y o0 l

t4 Q- `# @* U) P# d" C+ O走在“荣封第”里,犹如走进一座迷宫。如果没人带路,一不留神就会迷路。四角楼整个建筑以九天二十七井(又称三十六井)作为排水系统,天井的水都排到围屋外的池塘里。
5 d1 Q; r; G$ G# e ; T# W& H+ w! @2 f; m/ E
屋内共有大厅4个,小厅15个,住房108间,分布在九天二十七井周围,正好暗合《水浒传》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一百零八好汉之数。仙坑“大夫第八角楼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荣封第”四角楼建成于清嘉庆年间。
0 O# U1 F# g$ c. z* |' V, m, ~9 s3 p 7 ~2 n; q, A& F$ V( B) G
令人惊异的是,两座面积庞大、规模宏伟的古楼相距仅百米,建造者乃是一对父子。仙坑叶氏二十六世祖叶本菘外地任官40年,离任后回到故乡,有感于时人的颠沛流离之苦,为了给族人一个稳定、安全的繁衍生息之所,耗费数万两白银,历时16年终于建成八角楼。延至其子叶蒸,家族人丁愈加兴旺,又于清嘉庆年间在邻近八角楼百米之所再建四角楼,形成犄角互依之势。9 j, U* H/ I' W! H8 B

1 ~7 r, ^# C+ j( f
/ k7 x4 @- o. Q/ d 7 @0 U4 n( I- t8 P

; b& | j5 S2 O# d6 X
7 q6 F0 Y" [ P: R" i
+ ^+ Z% w3 u8 }6 S9 R2 w; b ' e4 q7 q6 x+ J, z5 c" n5 q
" t5 t! {; S( D6 p-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