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玉,女,汉族,1964年9月出生,射洪县司法系统一名普通的司法干警,2010年以来任射洪县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副主任。 将心比心调解纠纷 2010年调到射洪县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工作后,郭兴玉天天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奔波。她也深感医患纠纷不同于其他纠纷,并在工作中探索出自己的调节方法和技巧。“在医患纠纷调解中,只要将心比心,大家最终还是能够相互理解的。”郭兴玉说,在处理这类调解时,她都是换位思考,尽量让病人和家属倾诉和宣泄,对患者的病情尽可能作出准确解释,并在沟通中留意双方的情绪状态及感受。遇到特别不好开展工作的状况时,她也能够自我控制。 2010年年初,一名产妇在射洪某医院待产,产前检查显示胎儿生命指针较低,主治医师建议产妇采用剖宫产手术生小孩,但该孕妇及家属执意要求顺产。在最后一次检查中,胎儿生命指针已下降至2分,且没了胎音。医生初步估计胎儿死于腹中,于是立刻进行剖宫手术取出胎儿,胎儿取出来的那一刻发出了两声啼叫,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产妇家属认为是医院的不当操作导致婴儿死亡,向医院提出巨额赔偿,而院方认为医疗过程不存在过错,坚决不同意赔偿。接到调解申请后,郭兴玉立即赶赴医院。弄清事实后,便组织医患双方调解。由于双方意见分歧较大,多轮调解均以失败而终。 “我只尽了一名政法干警应尽的职责,做了一名调解员应做的工作。”郭兴玉谦虚地说,因为长期在基层工作,她也能够清楚地了解基层群众的需要和不易,也知道如何更容易与他们拉近距离。“我也感到,上级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我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期待。” 郭兴玉参与医患纠纷调解联席会 2017年春节,郭兴玉收到了来自川中监狱的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书信,信中写道:“亲爱的妈妈,儿子这次减刑几个月,现在的刑期只有三年多了,我会听妈妈的话好好把这三年多坐好,谢谢妈妈这么多年对儿子的关心和帮助......现在的儿子已经长大,只有等到儿子归家的那天,再来报答妈妈的恩情!”这已是与”儿子”来往的第60封书信了,读着这封并非自己亲生儿子的这封信,郭兴玉再次涌出了欣慰的泪水。 2002年因抢劫杀人罪被判处死缓的文川身陷牢狱已经8年,母亲早逝,父亲无有音信,文川成了无信件、无包裹、无亲人的“三无人员”,变成了一个十分孤僻的人。郭兴玉在射洪县委政法委和司法局相关领导组织的这次“情系高墙、延伸帮教”活动中,从文川的案情、处境和痛哭中感觉到这个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对过失的悔恨,于是答应帮孩子寻亲。可叹的是两年四处奔波,父亲与文川见面后再次逃避不见踪影。一颗慈母之心的郭兴玉从认识文川后,就定期给监区工作人员通电话了解他的情况,并按时每个月给他寄生活费,换季的时候给他买一些衣物,还经常写信鼓励他。在这个关键时候,绝不能放弃这个孩子。郭兴玉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着文川。孩子进步了,表现积极了,成为了监区服刑人员的正面典型,并因表现突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先后获得了三次减刑的机会。 从此,郭兴玉有了一份高墙内的母子情,并且她表示,现在、一辈子都会把文川当成儿子来改造、培养。 用心用情守好组织交给的“一亩三分地” 同时,她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123456”医患纠纷调解办法,经她调解成功的医患纠纷,医患双方无一例反悔,更有许多百姓十分感激她依法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创平安、构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射洪县医调中心多次接待了来自县内外同行的学习,郭兴玉的人民调解方法和经验多次在全市、全省交流,成为县、市、省、中央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的典型。她先后获得了“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四川省首席人民调解员”、全省政法系统十佳“我最喜爱的政法干警”、“全省人民最喜爱的司法助理员”、“遂宁市十大法治人物”“遂宁市妇女维权先进个人”等荣誉,连续多年被射洪县评为“优秀公务员”,她所领导的射洪县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也获得了“四川省五星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荣誉。 回望艰难的历程,郭兴玉为自己是一名政法干警而自豪,展望未来的道路,郭兴玉坚信,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滴落在她挚爱事业的土壤中,开出灿烂的花朵,无数人民调解工作者的努力,将浇灌出和谐社会姹紫嫣红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