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六姐妹”真实事迹介绍
. M6 [; X1 Y2 y& Z! V7 `& o5 N
* M8 {4 l i/ u- K* T# q! v: ^7 v/ O# C; i. E. p
' z- S2 N/ b& U6 Y% w6 t" Y: `% b# h5 t: ]* Q3 g- Q
% y. c# t! m+ y1 G
/ b2 d1 b0 n" [4 O# s" z2 S
9 e! T2 L) q2 ?' ]" f
# D2 s4 Z$ \+ E5 F/ a) \& I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已病故)。
0 i4 N9 Y4 Y6 x' B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1700多斤,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2 }0 G2 v, a8 G* Z. r+ s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报导了她们的模范事迹,称赞她们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Y4 w7 W7 l# g# G7 ` 建国后,六姐妹把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化做新时期爱党爱军的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新时期双拥共建活动中去。每逢“八一”等节日,在县人武部、驻蒙武警中队,总能看到六姐妹和官兵共度节日的动人情景,姐妹们把精心缝制的鞋垫送到战士们手中,眼中充满了关注的目光。六姐妹先后上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下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走出去矢志不渝地拥军,又谱写了新篇章,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继续为党、为国家作出了新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高度评价“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她们挥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永不忘”。5 C6 E' ]% E% [/ d+ `; l
孟良崮战役中的“沂蒙六姐妹”
8 v( S$ P7 l# e' N2 H1994年4月26日上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红旗飞舞,红灯高悬。在国旗班年轻英武小伙子的搀扶陪同下,5位农村老太太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她们是“沂蒙六姐妹”中的健在者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已故),是受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邀请,专程来北京的。此时的五姐妹眺望天安门广场,禁不住心潮滚滚,思绪万千,热泪盈眶,仿佛又回到了做军鞋、筹粮草、送弹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战斗的烽火岁月中。
: [2 b9 |4 J4 M% N/ B! W( @* s俺们都是村长% V9 x9 S2 s% y7 o; I, H. [
孟良崮西北,有个群山环绕的小村庄,叫烟庄,因盛产烟草而得名,闻名全国的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就出生于这个总共只有150户人家的小山村。
$ [7 ?. U" A' j# D- C# S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村里的成年男子都随部队到前线了,老弱病残转移到了安全地区,这山村几乎变成了“女人国”。这时,“六姐妹”都是20岁左右的姑娘和媳妇,她们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加入了中国GONGCHANDANG。华东野战军为创造战机,在这一带频繁运动,一批批、一队队操着各种口音的部队来往穿插。慰劳部队、安排食宿,需要有人张罗;上级党组织经常下派任务,需要有人操办。没有领头人不行。村里留下主持工作的指导员公方庆,有腿疾,行走不方便,难以完成战时紧急任务。对此,“六姐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找到公方庆说:“我们都是党员,要是搞不好支前工作,怎么对得起部队,部队怎么打胜仗呢?”公方庆平时就信任这六位识字班的女党员,于是讨论商定,成立了战时村组织,进行了分工。张玉梅当村长、伊廷珍当副村长、公方莲任公安员,其余3人当文书、财粮员等职务,共同挑起了全村工作的重任。
, K4 }6 ^1 y. |4 I* ~2 z一天,有支部队到了村头,她们主动迎上前去,部队的管理员和司务长给她们敬了个礼,“请问你们的村长在那里?”- J% ~2 d5 B( X+ P K- h9 e- l. n
“六姐妹”格格地笑出了声,齐声爽朗地回答:“俺们都是村长。”
! n9 Z) a4 ]$ J O0 G管理员和司务长带着几分惊疑,上下打量着这几个姑娘媳妇。+ f( S' i8 }) \3 Q
“同志们辛苦了!”张玉梅豪爽地问道:“有多少人,快说吧!”
H5 r, B' ]8 h2 w; Q战士们需要支锅做饭、安营扎寨。“六姐妹”都办理得顺顺当当,对部队的其它要求,她们也是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满足。后来部队就传开了:烟庄村有“六姐妹”,都是村长,有啥事,尽管找她们。3 _2 O) n8 o2 [# G4 m
火速筹备草料5000斤6 [: V$ ^: Y: ^! @# u
“六姐妹”上任的第一天早上,区上通信员就送来了一道紧急任务,要烟庄村给部队筹集草料5000斤,并火速送往指定地点。4 W4 S0 d3 m; T# e
“六姐妹”深知任务艰巨繁重。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天天来村里轰炸,乡亲们都躲到山沟沟里去了,再说,敌人多次来村里烧杀掠夺,抢得村里空荡荡的。要想凑足草料,就得翻山越岭,到村外请求支援。
8 W* U6 f( K9 U1 m$ K说干就干,她们分了工,找上称,拿起账本,背上绳子,便上路了。那时“六姐妹”虽然年轻力壮,可六个人小时候都缠过脚,走平路还行,爬山越岭就遭罪了。走不动不说,还老摔跤,当时伊淑英又怀着身孕,爬山更困难。在爬思骇岭的时候,山高路陡,大家手拉手往上爬,脚下还直打滑,一不小心就滑倒了,摔出了不少伤。" o: M. t( C5 i2 Q O L5 ?" D
大家咬紧牙,终于翻过一道道山梁,走进邻近村庄,对乡亲们进行动员。然后在场地上架起称,凑足了谷草和料豆。她们又分别动员邻村和本村的妇女成立了妇女运输队,翻山越岭,把5000斤草料送到了指定的地点。
1 ~) V6 q, b, C# u7 U两天烙出5000斤煎饼- _/ a; ] Q: t2 B5 k$ F
完成了草料任务,“六姐妹”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村里,区里又来了紧急通知,要烟庄村两天之内将5000斤粮食加工成煎饼,火速送往前线。
% s0 ?( |+ S/ W2 j6 o1 \看罢通知,“六姐妹”不由皱起眉头。村里除了军属和老弱病残,能烙煎饼的不过70人。两天内要把5000斤粮食运回来,分到各户,再碾磨烙成煎饼,送到前线,真是太难了。5 d/ F7 K, H9 R# R$ t t5 z
困难面前,张玉梅鼓励大家说:“前线战士正在冲锋陷阵、流血牺牲,咱们绝不能让亲人饿着肚子打仗呀!”她们发动亲戚、朋友、邻村妇女都来帮忙。入夜时分,烟庄村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到处是碾滚磨转。“六姐妹”不但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主动把几十户军属的任务包下了,每人烙煎饼不下百斤。( M! ?- _+ D1 t& `
张玉梅白天分派任务,组织运粮,晚上接着烙煎饼,一天没顾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又加上劳累,晕倒在了鏊子边。大家把她抬到床上,想让她睡一会儿,可她醒过来,喝了几口水,扒了几口饭,又坐在鏊子前。公方莲眼皮儿打架,烙着烙着就睡着了,一下趴到鏊子上,胳膊被鏊子烙出了水泡。她用凉水洗一把脸,又继续烙,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 R6 {; J. x- g
一连两天,乡亲们眼睛熬红了,人累得筋疲力尽,硬是按时完成5000斤煎饼的任务,并火速送到了前线。
% y- f; y$ |. |$ @, p8 c' t一针一线寄深情8 @' U# p6 j8 s8 k6 w
孟良崮战役前后,部队上军鞋消耗极大,做军鞋成了“六姐妹”经常性的任务。有一次,区里连发三道紧急通知,要求5天内完成245双军鞋的赶制任务。
8 a7 ?1 t; j3 T0 H/ E5 M. b“六姐妹”急忙把任务分派下去,烟庄的妇女们没有一声怨言,都默默拿起针线赶制军鞋。“六姐妹”中的冀贞兰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她领着姐妹们打壳子(农村做鞋底用的板料),弄鞋帮,纺线捻麻绳。白天忙了一天,夜深了,她还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
1 L1 G% D" g+ ^0 [0 N纳完了鞋底,要绱鞋帮了,冀贞兰却犯了难:鞋面布不够了。针线筐里找不到,又翻箱倒柜找了个遍,也没找到合适的布料。她便把身上穿着的衣服前襟撕下来,做了鞋面布。那是一件新衣服,平时都不舍得穿。
8 V5 Q, v7 J* K. C凝聚着“六姐妹”及父老乡亲心血和深情的一双双新军鞋及时送到了部队上。这一双双军鞋,针针线线都寄托着姐妹们对党和军队的热爱,沂蒙山人的深情厚意都纳进了这鞋底里!" Q5 G, M2 x' ]$ F3 k5 x* |9 x* W
冒着敌人的炮火抢送弹药
0 f, S5 N) t5 m) ?# I. \6 U孟良崮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六姐妹”又接到了往前线运送弹药的任务。她们认为,运送弹药,任务紧急,危险而又光荣,必须组织精干力量,不怕牺牲才能完成。于是,以“六姐妹”为主,又联络了几名苦大仇深、身体强壮的姐妹,组成战地运输队,开赴前线。
2 |" B0 f; o# K4 Y6 S" Z一箱弹药150斤重,一人扛不动,就两人抬一箱。时间就是生命。“六姐妹”冒着敌机的轰炸,迎着敌人的炮火,穿过枪林弹雨,翻越20多里的山路,一趟趟把弹药送到战士们的手中。奔跑中,她们累的浑身是汗,一个个肩膀压肿了,磨破了,有的摔伤了,脸上流着血,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六姐妹”运输队的英勇顽强极大鼓舞了前线战士的士气,不少战士握着她们的手说:“大姐,感谢你们的支持,我们一定狠狠消灭国民党反动派!”8 i9 t( a# ?4 [2 R5 k
在“六姐妹”的组织发动下,整个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的乡亲们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粮备草3万多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六姐妹”的事迹在部队、地方传开了,当时的《鲁中大众》最早刊登了她们的事迹。' B- r5 p( D7 g6 x* Z4 z* ?# M
4 V' W" U- I* L) G% I% U# o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沂蒙六姐妹”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天安门。四十多年来,党和国家没有忘记她们,给她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很高的政治荣誉。她们多次受到过江ZE民、温家宝、吴官正、迟浩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2年,中共蒙阴县委作出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向“沂蒙六姐妹”学习活动的决定》。十多年来,蒙阴县档案馆将“沂蒙六姐妹”作为名人专题,跟踪立档,她们整套的荣誉证书、事迹、照片、活动资料等存于蒙阴县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题材永久向后人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