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8-9 21: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ejiduwan 于 2010-8-9 21:51 编辑 , ^* w" o5 i V) e$ P7 F2 M
9 Y+ y( w1 Y* X! B6 A6 q. Z
很经典,建议打印阅读. q1 M) z/ d9 \1 M7 l8 A! ]' s
+ b) k# @8 _5 N, |8 w) ]2 k 8 n# Y! V+ \' u0 g
投资须自问
* o1 p }) L) W, y5 q7 ` \3 [" k; m, ~/ i6 p
节选自老曹日记; K3 d; \( K3 n) Q! d2 X
小富由俭这句话,应改为小富从懂得理财开始。
/ F; O9 ]0 ]' y7 ~/ m+ V @
+ X$ S, M( Y, y储蓄这习惯,最迟25岁便应该丢掉。因为储蓄培养出节制的习惯,而节流却不如开源。接下来应学习投资理财,并将之视作一生一世的事。否则,保证在你退休之时,生活水平会大幅回落。) m3 j6 r' t: c$ |4 I
5 r1 _* Q. k) b, J
致富之路不在储蓄在理财
+ d4 S% `4 g% r, ^
" C3 Y( Y4 y/ H& ]如果储蓄真的可以致富,全球最富有的国家早就应该是中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今最富有的国家是储蓄率接近零的美国,由此可见致富之道不在储蓄而在投资。过去40年以来,我老曹从未见过一个人可以通过储蓄而致富。中国人一生省吃俭用,结果又如何?9 I4 n9 o9 @5 a
' N* G7 t9 k' q$ [& L/ ~: N- `
20世纪60年代,香港一家银行的电视广告的宣传语是: 储蓄能令你金银满屋,日后享受美满退休生活。广告中两位老人家翻开存折,眼见金光乍现,便心满意足地微笑。9 G. _: _9 c7 [; y$ [
$ {, a4 C- l' {: y3 n% M( R5 n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国人省吃俭用,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的银行存款数字上升,却忽略了金钱的购买力会逐渐被通胀吃掉。, |9 k' d# N6 F4 _9 \# m# M% L
* D1 ~2 V0 w% v6 `; B4 @$ L* l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过分强调储蓄。大部分人习惯将25%或以上的收入存下来,而去贬低投资(今天叫理财)的地位,还喜欢批评美国人不储蓄。殊不知储蓄一旦成癖,就会变为一种嗜好,很容易犯为储蓄而储蓄的错误。8 Q9 t9 |1 u* e. D% O
9 b7 S6 y' K7 J3 |) U" |我老曹的母亲便是典型的例子。在我月收入仅300港元之时,她强制要我每个月存30港元下来。我父亲的性格刚好相反,他可以为帮助朋友而向其它朋友借钱。结果借钱的朋友有借无还,父亲自己的财政状况因而弄得一塌糊涂,母亲也常骂父亲是老好人。1 r% U* c3 Y p' z
: _: {3 M+ {" W
当我收入渐丰,母亲却依然省吃俭用,不肯增加消费。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银行存款数字上升。她彷佛为省钱而活。到20世纪80年代,母亲才开始改变习惯,但她只投资于汇丰控股(00005.HK)、恒生银行(00011.HK)、香港电灯(00006.HK)和置地公司(20世纪90年代置地公司转到新加坡挂牌,母亲才忍痛卖掉该股票)。
, h% A* j; W# V, X1 m+ ?' r. C; f+ h* Y: Y9 D* L3 `
母亲一生省吃俭用,去世时留下数百万港元,可算是个小**,但她投资开始得太晚,在香港数百万港元只可买到一个住宅单位而已。那么,你说储蓄能否累积财富?很明显储蓄就是储蓄,与致富无关。找寻财富的正常方法,是将没有价值或低价值的东西,变成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将土地建成高价的楼房,运用各种方法去增加公司的赚钱能力,或借助自己的投资眼光赚钱,方称得上是致富之道。
5 O: Z( L& E! L, Y( I* }
% g) G1 p; @" X- n年轻人第一课量入而为2 j0 M, u( D, Z8 Y/ Y
5 V3 J5 \$ ~7 o1 E. I
我老曹认为,年轻人在成年以前,心智尚未成熟,的确应以储蓄为主,让自己养成正确的消费态度,即开支最高不应超过总收入的80%。
; v# n! I7 f _" p0 U Q7 s7 v3 c) J1 N/ t, Y
因为储蓄和理财都讲求自律,如果年轻人连这一点都控制不了,只管约会谈情,然后两人一起毫无节制地花钱,购买自己负担不起的奢侈品,甚至用利息高昂的信用卡贷款消费,日后就难以理财成功。
3 Z6 H- @7 c; c$ A7 ^, q# p7 j$ Z/ y, c2 J
中国消费的第一波从1984年开始,以吃、穿、用为主,人人购买俗称三小件的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中国消费第二波从1992年开始,人们以购买俗称三大件的彩电、冰箱和洗衣机为主。8 N- A2 W- h- F' r, E! K& I
7 P( T( h5 w! ]+ F% ^# c5 V9 L20世纪80年代在内地出生的独生子女,即所谓的80后,近年开始进入消费期。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吵吵闹闹,但雷声大雨点小,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消费市场的主力始终是中年人而非年轻人。2 H) O+ o8 K5 l( h
5 n: l( X) x# m$ z; f F3 ~- Z1 V这批80后大部分都受过良好教育,收入理应胜过父母。不过,他们仍处于年轻期,消费基本依赖父母负担。据某项调查所得,北京84.85%的年轻人都靠父母出资(不少是养老金)支付买房的首期付款。上海这个比例为82.01%,南京为86%,成都为74.16%,天津为87.79%。待他们进入中年期,中国就会爆发消费第三波,即消费以汽车和改善性住房等奢侈品为主。* I1 P1 C# r* U: W0 H& E k
C2 C' ^, U! X( ~6 z! u虽然我老曹在20世纪70年代初刚开始写文章时,已批评储蓄之害0 j: _+ r8 l+ C/ c
3 |$ u$ S6 S4 v: I; J# g a D0 c
但年轻人如果还未懂赚钱就先学会花钱,以后还谈什么理财?年轻时养成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才能在35岁之前积累到第一笔原始资金,参与以钱生钱的游戏。
, x; w9 N( i: Y$ C$ _% k/ o# p4 m" q+ w
台前一分钟背后十年功
! x, e; F6 m$ b; F& @" V- G% z# x- V2 a. M4 B: W. Z; z! U' F
李小龙之所以可把双节棍耍得出神入化,就是因为他在台下花了多年时间每天练习。同样,学会一种投资技巧,基本工夫需要100小时。如果你每天愿意花两小时学习投资,通常3个月便懂;但掌握一种投资技巧,约需1000小时,即差不多要花上1年半左右。至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非10000小时不可,即大约10年。世上没有 即学即会 这回事。
3 h& _( a! Y+ t. L- {
. E$ _+ i, U- a% W6 h6 |; a. b学习投资并无快捷方式,必须经过一系列过程才可自我完善,这其中包括改造自己的性格、让知识增值、学会深入分析,以及严谨地贯彻和执行投资计划。忍、狠、准三个字我老曹学了40年,但有时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难免忍不住;在形势有利时又不够狠;甚至有时看不准时机。$ z1 u" @& ^# u# C+ A
( g1 ]2 W1 T( y资深投资者必定明白,在3分钟内所作的正确决定(例如判断何时进取、何时保守),背后其实蕴藏着10年以上的功力。
m8 U/ G3 J* u' h% a* V
; R+ N# [4 M4 g) p成功绝非侥幸。在看见别人挥洒自如的同时,不能对别人所下的工夫视而不见。如果没有经过长期训练,中国运动员如何在奥运会上屡屡夺金、大放异彩?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画虾,只只生猛,5分钟便画成,一幅价值数十万港元。为何?原来齐白石为了画虾,曾花上5年时间每天观虾4小时,然后再用10年时间学习画虾。他那5分钟画虾的背后,是15年的功力。% e* I7 h) h: M
3 F5 @' E j& M2 [5 v' V' ]3 D" E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投资之途,不在乎距离目标有多远,而在乎阁下每天愿意走多少路。来吧,不要再做懒惰的年轻人了!
|
|